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多功能内耗仪测量,分析了不同稀土含量对Fe-RE系合金内耗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稀土在纯铁晶界处的存在状态与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纯铁在551.4℃(频率为2 Hz)出现纯铁晶界峰;当纯铁中稀土含量为0.0084%时,纯铁晶界峰接近于消失,峰温不变,峰值减小,说明有部分稀土固溶在晶界处;当稀土含量为0.0135%时,出现固溶晶界峰和第二相沉淀晶界峰,此时稀土以固溶形式和第二相沉淀的形式存在于晶界。  相似文献   
2.
旧有小区公共设备监控系统的改造,ZIGBEE技术在无线传输中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分析了电厂12CrMoV钢(%:0.12C、0.45Cr、0.31Mo、0.22V)φ273mm×22mm主蒸汽管道服役30000h后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的失效裂纹特征。结果表明,裂纹延晶前扩展,蠕变诱发钢管表面氧化物缺陷产生的应力集中,粗大碳化物的存在,高温冲击载荷引起的热疲劳是钢管内表面形成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GB/T 1220-1992)不锈钢标准成分范围,对兼具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腐蚀性钢的组织,结合基础理论分析与软件模拟,进行成分设计,预设组织为含Cu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利用DIL-87型淬火膨胀仪对所设计试验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条件下进行膨胀试验,测定其相变动力学参数,结合光学显微镜分析其相变行为并绘制相应的相变动力学曲线.结果 表明: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冷却速度为0.1~5℃/s时,试验钢的组织为贝氏体与马氏体,冷却速度小于0.1℃/s时,为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等温转变过程中,当等温温度在Bs(375℃)~Bf(225℃)之间时,转变产物以贝氏体为主,在Ms(307℃)以上为贝氏体,在Ms(307℃)以下为贝氏体和马氏体.从贝氏体转变过程中来看,预设试验钢的贝氏体转变区间宽泛且Bs点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扩大"Al代Cu"的应用范围,借助于SEM和HREM等手段对Cu-Al电阻焊结合层及其构成、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Cu-Al电阻焊连接是由熔化和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结合层宽度窄,约3 μm,为多层结构:与Cu紧邻的有序固溶体层、Al4Cu9层、柱状晶Al2Cu层,有的区段在柱状晶Al2Cu层与Al之间还存在波纹状的Al2Cu+Al层。Cu-Al电阻焊结合层在Cu与Al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添加稀土的Q345B钢为研究对象,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mpirical Electron Theory,EET),建立了稀土低碳钢中相变行为的价电子结构模型,从电子层次揭示了稀土在低碳钢中的作用机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稀土Ce原子的固溶,原γ-Fe晶胞中Fe原子的混乱状态有所升高,这种较强的γ-Fe-Ce键形成规则排列,晶胞中参与结合的共价电子对数明显增加,高于γ-Fe晶胞的共价电子对数,这使得珠光体转变过程需要更大的过冷度才能完成,也即稀土钢的C-曲线临界温度降低,形成向下拖曳.同时,共价电子对数和相结构因子S的变化也促进了晶粒细化.利用EET理论预测稀土低碳钢相变结果与实测的CCT图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频悬浮炉熔炼成实验用30Fe-70La合金,将该合金切成8 mm×8 mm×6 mm试样与同样尺寸纯铁试样扩散面对接,并借助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760℃和770℃ 30 min,10-3 Pa真空和1 MPa压力下进行扩散试验;采用Axiovert 25型金相显微镜与QUANTA 40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稀土镧在Fe基体的扩散;利用相关扩散系数公式计算了镧在纯铁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镧在纯铁中沿着α-Fe晶界进行扩散,镧在纯铁铁素体晶界中770℃时的扩散系数为Db=1.59×10-17m2/s。  相似文献   
8.
合金元素的固溶度对于新型合金的设计和合金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Fe-RE二元化合物的基态,确定了Fe-Y和Fe-Ce体系的稳态和亚稳态结构。计算结果表明,Fe-Y的稳定结构为Fe12Y.tI26、Fe17Y2.hP38和Fe2Y.cF24,Fe-Ce的稳定结构为Fe17Ce2.hP38、Fe19Ce5.hR24和Fe2Ce.cF24。基于稀格子气统计热力学理论,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稀土元素在α-Fe中随温度变化的固溶度曲线。结果显示,稀土Y、La和Ce元素在α-Fe中的固溶度为SLa>SCe>SY,这一趋势对应于三者在α-Fe中的溶解形成焓关系Hsol(La)< Hsol(Ce)< Hsol(Y).  相似文献   
9.
以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为研究对象,经轧制及热处理后进行变形量为5%的拉伸实验,借助配有EBSD成像系统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实验钢塑性变形后的微区取向进行分析,并结合晶体塑性模拟DAMASK软件模拟其塑性变形行为。结果表明,经轧制变形获得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两相应力应变分配不均匀。实验钢中马氏体积累了更多的位错,KAM值更大。临近马氏体区域的铁素体基体Schmid因子更大,可达到0.49,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容易优先产生位错和滑移。晶体塑性模拟结果表明,变形初期,铁素体需承担较大的应变、马氏体承担应力以协调整体的变形。当拉伸变形继续发生时,两相应力应变分布的不均匀性将导致两相交界以及晶界处最先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了新型含铝高铬铸铁的高温耐腐蚀性能。利用失重法测绘了合金的腐蚀动力学曲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热腐蚀后氧化膜(腐蚀膜)的形貌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分布;借助旋转阳极衍射仪对热腐蚀产物进行物相分析;并讨论了新型含铝高铬铸铁的热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与普通高铬铸铁相比,在长时间高温热腐蚀过程中,新型含铝高铬铸铁表面的氧化膜具有更好的完整性和致密性,使得基体在热腐蚀过程中一直保持很低的腐蚀速率,使腐蚀介质无法扩散到基体,不易造成进一步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