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压裂返排液具有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处理难度大的特点。针对油气田的压裂返排液含油量、含泥砂量比较高的特点,专门研发设计了直喷式除油除泥一体机,用于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工序。为了确定直喷式除油除泥一体机的结构参数,对压裂返排液水质进行了成分分析。根据压裂返排液的成分分析,确定了直喷式除油泥一体机药剂添加种类与添加量。为了确定其各区域处理效果,对各区域的出水水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气浮的分类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气浮方法的分类,各种方法的原理。怎么才能提高气浮效率以及新的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万用波 《城市勘测》2014,24(4):19-20
将热化学与浮选法结合,应用于油泥的处理。在处理工艺试验中重点考察了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充气量等因素对油泥清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60℃、搅拌时间30 min、搅拌强度2 250 r/min、充气量0.2 L/min时,采用热化学浮选法对油泥的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油泥中的残油量仅为2.8%。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有机膦酸作为酯化反应催化剂合成中间体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合成出一种阳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絮凝剂(PAD-1),将其应用于含油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PAD-I投加量为40 mg/L、pH值为7、废水温度为25℃的条件下,含油废水...  相似文献   
5.
吸水树脂作为调剖剂,在地层中吸水膨胀,封堵大孔道,起到调整吸水剖面,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聚合单体,聚乙二醇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高强度吸水树脂。讨论了交联剂的用量、单体浓度为、单体比例、引发剂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对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吸水树脂吸盐水后强度最高的反应条件为:聚乙二醇(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0,交联剂用量为4%,单体浓度为40%,n(AM)∶n(AA)=2.5,引发剂用量为0.04%,n(氧化剂)∶n(还原剂)=1,聚合温度为30~35℃。最优化条件下吸盐水率可达86g/g。  相似文献   
6.
为了避免压裂返排液对常规油气田采出水处理站的干扰和冲击,延长油田某采油厂建设了处理量为20 m3/h的压裂返排液处理站,处理后的返排液用于回用配液。压裂返排液处理回用技术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稳定,设备操作简单,处理后的清水重新配制的压裂液已应用于多个压裂井场,压裂作业取得成功。该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具有高矿化物、高氯离子的水质特点,研制出压裂返排液电化学处理装置。该装置采用一体式系统组合设计,主要包括反应系统、排污系统、检测系统、电控系统和辅助系统。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电化学装置可有效地去除返排液中的有害成分,处理后的返排液可用于重新配制压裂液。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污废水处理过程中pH值控制不稳定、干扰强、滞后大的特点,应用免疫控制策略,增强控制过程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稳定性。采用RBF神经网络对控制器进行在线优化,实现了控制过程的自调节、自整定。试验比较了该方法与基于ITAE(Integral Time Absolute Error)指标优化的PID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抗干扰、稳定性、跟踪响应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汤明娟  杨旭  关海萍  陶震  万用波 《应用化工》2012,41(7):1229-1231
以多元醇、马来酸酐及丙烯酸为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研究了合成条件,降粘剂的加量和加入温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多元醇、丙烯酸、马来酸酐的物质量比为1.0∶0.4∶1.0,反应温度为115~120℃,反应时间为4.5~5 h;当降粘剂的加量为750 mg/L,温度在50℃时,降粘率达到86.90%,具有最佳的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陶震  杨旭  汤明娟  关海萍  万用波  王侃 《石油化工》2012,41(9):1052-1055
采用C12~22脂肪酸和3-二甲氨基丙胺合成了J型、Y型、R型和月桂酸等表面活性转向剂,并将这些转向剂进行复配得到抗高温转向酸体系。考察了不同的转向酸体系在高温下的黏度变化情况以及乙二醇对体系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转向酸体系配方(基于体系的质量)为w(J型转向剂)=2.50%、w(Y型转向剂)=2.00%、w(R型转向剂)=0.50%、w(浓盐酸)=18.00%、w(乙二醇)=12.50%、w(高温缓蚀剂WLD31A)=1.50%、w(铁离子稳定剂WLD28A)=1.00%和其他添加剂时,在100℃下该转向酸体系的最大黏度达到170 mPa·s。对比了Y型转向剂和月桂酸转向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Y型转向剂的抗高温性能优于月桂酸转向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