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2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无线电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随着含水上升液量增加、地面系统规模的扩大,原油生产能耗不断升高。为了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充分利用采出水的热能,开展了不加热集油的常温掺输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得出掺水量的确定原则并研发了定量掺水工艺,在吉林油田英148辖区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期相比,掺输水温由60℃降低到42℃,单井集油温度由42℃降低到23℃,试验区块油井全部实现了全年常温掺输,系统运行压力平稳,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泵控泵(PCP)技术的一控三泵控泵注水泵站系统,综合应用摘段调节、变速调节和泵的串联改变注水系统的特性曲线,使大功率多级高压离心泵始终在高效区工作,实现注水泵输出压力和流量可调,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并实现多种工况组合备用。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降低了泵管压差和注水电耗,提高了注水效率,有效地解决了油田注水电耗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从事油田注水的开发和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注水技术,并结合国内泵站运行和注水管网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先进的超级泵控泵(Super Pump Control Pump,简称SPCP)技术原理,即压流双控自动注水泵站装王系统.该系统利用双置增压泵,通过变频调速器和控制柜控制增压泵的出口压力,进而控制注水泵的出口流量,以达到压力、流量双控的目的.该技术是对泵控泵(PCP)技术的改进和完善,采用它实现油田自动化注水,并提高注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发展方向。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纳米示踪剂、纳米-EOR、纳米传感器以及纳米工具和材料。纳米-EOR技术研究和应用最多,特别是用于化学驱提高采收率,但对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较少。纳米工具和材料已有较成熟的产品,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较少。纳米示踪剂的研发已投入现场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纳米传感器仍处于实验室攻关阶段,其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未来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在纳米就地改质原油和纳米传感器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增加改质水驱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从油藏工程的基本原理入手,建立了改质水驱采收率计算的普适方法;并借助微分思想进行油藏剖分,在剖分网格采收率和油藏采出程度、采油速度之间建立联系,推导出了改质水驱产量、产量递减率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改质水驱油藏含水率的预测方法;提出了改质水驱增产倍数的定义及其工程算法,明确了改质水驱增产倍数由改质水和常规水的初始驱油效率之比及转驱时的广义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来决定。研究成果为改质水驱生产动态预测提供了必要的油藏工程依据,对改质水驱开发方案的编制和生产效果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油田套返井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经过几年套返并的综合治理,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彻底治理套损的注水井是解决套返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二次开发效果的前提;逐步封堵井网上不用的报废井是控制套返的有效手段;报废井的封堵不应是简单地封堵井筒和油层,而应是解决层间封窜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手段,部分套返井是可以预防的;以注水井为核心是治理套返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7.
英台油田原油高蜡、高胶质,井筒结蜡严重,地面集输困难,只能采取高温掺输,过高的掺输温度直接导致集输管网严重结垢。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台油田采取了加入原油流动改性剂的方法。通过现场试验,使用改性剂后,实现了流体由油包水型向水包油型的转变,可以使系统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试验区块大部分油井实现了全年常温输送,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在扶杨油层地质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C02后岩石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岩石与C02接触时间增加,岩石渗透率增加、孔隙度增加,平均孔隙半径减小,但岩石中小孔隙和大孔隙体积均增加,小孔隙体积比大孔隙增加得更多.变化原因是由于C02与水形成碳酸,碳酸分解成H+和HC03-后,溶解岩石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