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6篇
机械仪表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析方法。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GO-Fe_3O_4),并用FTIR及SEM对其进行表征。磁性固相萃取的最优条件为:以含有6%氨水的甲醇为洗脱剂,GO-Fe_3O_4的质量为8.0 mg,萃取时间为20 min。在最优条件下,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出限为0.4~1.2 ng/L。用该方法对实际水样进行分析,加标回收率为80.7%~96.5%,相对标准偏差为3.4%~8.9%。该实验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检出限低、重现性良好,可以满足环境水样中的痕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连续流与序批式组合运行启动高性能CANON反应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完全混合流反应器中接种亚硝化颗粒污泥,通过分阶段使用连续流和序批式运行方式,成功启动了全自养生物脱氮(CANON)工艺,并对反应器性能、污泥形态与活性、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初始连续流运行获得的良好基质比,序批式阶段的高氨氮负荷和高溶解氧条件可有效促进污泥浓度与活性的增长,使得反应器在最终连续流状态下的总氮去除负荷达到了1.75 kg·(m3·d)-1。运行期间,颗粒污泥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能均得到改善。由Miseq高通量测序的结果可知,CANON颗粒污泥具有相对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对应于总氮比去除速率0.24 g·(g VSS·d)-1,Nitrosomonas(好氧氨氧化菌)与Candidatus Kuenenia(厌氧氨氧化菌)丰度比值约为3:1。少量贫营养型亚硝酸盐氧化菌对CANON工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拥有能耗低、需氧量少等优点,但其反应受多重因素影响。综述了将NO2--N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机理,同时概述了底物种类、NO2--N质量浓度、泥龄、污泥驯化方式等分别对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当有机底物为乙酸盐,NO2--N质量浓度低于30 mg/L,泥龄15 d,温度在20~30℃时,能获得较好的亚硝化反硝化除磷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工业废水色度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浊度去除方法、pH及颜色对工业废水色度测定的影响,分析了稀释倍数与ADMI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45 μm滤膜过滤更适于去除色度测定前的浊度.当pH为6.0~9.0时,pH对色度的影响较小.此外,稀释倍数与ADMI值的相关性与颜色种类无关,稀释倍数=0.19×ADMI31 (R2>0.991).  相似文献   
5.
以异养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启动SBR反应器,通过协同调控进水碳、氮负荷比值,成功获得了具备短程亚硝化功能的自养型颗粒污泥。基于对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和功能菌动力学活性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影响污泥性状与功能演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氨氧化菌(AOB)活性(μNO3-N)的持续增强和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μNO3-N)的有效抑制,反应器对亚硝态氮(NO2--N)的累积速率可达1.34 kg·(m3·d)-1。污泥平均粒径由1.4 mm增至2.2 mm,颜色变为红棕色,沉降性能明显改善。得益于EPS的不断累积,颗粒污泥在高选择压条件下(沉淀时间3 min),仍能有效截留、固定AOB。曝气反应期间,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对NOB的选择性抑制也是实现稳定亚硝化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立  吴建华  崔舒惠  严锋  孙浩  钱飞跃 《化工学报》2022,73(11):5128-5137
为解决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反应存在的硝酸盐残留问题,将PN/A颗粒污泥与固相反硝化(SPD)系统相耦合,用于高氨氮废水的连续处理。在逐级提高颗粒污泥自养脱氮效能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石英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三种填料的SPD效能。结果表明,在高水力选择压下,PHBV的反硝化性能最佳,使PN/A-SPD组合工艺的总氮去除率超过了93%,远高于石英砂(83.6%)和PBS(85.8%)的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与功能基因注释可知,固态碳源的溶出水平是影响生物膜菌群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其中,在PHBV表面占据主导的水解菌Clostridium-sensu-stricto-7Comamonadaceae等反硝化菌形成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有效洗脱自养脱氮功能菌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菌群参与多元素循环的功能潜力。上述发现对于系统优化PN/A-SPD组合工艺,推动其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完全混合流反应器中接种亚硝化颗粒污泥,通过分阶段使用连续流和序批式运行方式,成功启动了全自养生物脱氮(CANON)工艺,并对反应器性能、污泥形态与活性、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初始连续流运行获得的良好基质比,序批式阶段的高氨氮负荷和高溶解氧条件可有效促进污泥浓度与活性的增长,使得反应器在最终连续流状态下的总氮去除负荷达到了1.75 kg·(m~3·d)~(-1)。运行期间,颗粒污泥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能均得到改善。由Miseq高通量测序的结果可知,CANON颗粒污泥具有相对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对应于总氮比去除速率0.24 g·(gVSS·d)~(-1),Nitrosomonas(好氧氨氧化菌)与Candidatus Kuenenia(厌氧氨氧化菌)丰度比值约为3:1。少量贫营养型亚硝酸盐氧化菌对CANON工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某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硫酸铝混凝深度处理溶解性有机物(DOM),考察了预氧化混凝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DOM的去除特性,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混凝处理相比,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处理有效提高了以ADMI7.6表征的DOM色度去除效果,对大分子DOM的去除率尤为显著,但混凝出水DOM中小分子亲水性DOM含量增多,导致去除效果以DOC表征时无显著提高;引起色度的可见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被进一步去除,此时出水中增多的小分子亲水性DOM主要为类蛋白质和富里酸。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处理过程仍需与其他能去除亲水性、小分子DOM(Mm<1×103)的处理工艺结合,以提高总体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新颁布的《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中,总氰化物的排放限值降至0.2 mg/L,这使得传统除氰工艺已无法满足处理要求。以某焦化厂经生化、混凝处理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UV-H2O2工艺用于深度除氰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p H=10、n(H2O2)∶n(CN)=250∶1的条件下,UV-H2O2工艺处理30 min后总氰去除率可达80%,出水总氰(<0.18 mg/L)满足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作为一种高效厌氧处理工艺,业已在高、低浓度污水的处理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该文旨在对该工艺生物量特性、污泥颗粒化、反应器启动、温度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其在低浓度污水处理中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并对与出水水质有直接影响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s)进行了分析。此外,对ABR应用于低浓度污水处理中诸如反应器隔室数、构型及中试研究等设计要点进行了讨论,最终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