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外粘钢板加固梁的受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ANSYS软件可以很好地研究粘钢前后梁的非线性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灾害荷载作用下 ,构件发生剪切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靠度计算 ,并通过一算例 ,说明在灾害荷载作用下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靠度分析时考虑剪切破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AP2000程序,对我国首栋橡胶支座隔震结构进行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分析结构表明,采用该隔震技术处理之后,结构的地震动反应大大减轻,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最后,对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和工程应用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灰色聚类方法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性评判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国家规范和实际工程经验对影响已有建筑结构可靠性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合理量化。在此基础上,用灰色聚类方法对已有建筑结构进行可靠性评判,从工程实例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简单实用,与现行的标准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建筑工程中大尺寸结构砼收缩应力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广杰 《工程力学》1998,(A02):144-148
实际工程中,对大尺寸的结构混凝土构件通常需要采取措施,以解决砼的收缩应力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两个已建工程采取的处理办法,介绍目前大尺寸结构砼设计及施工中经常采用的“导”和“抗”的方法,并说明各种方法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受力特点及工程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广杰 《四川建筑》1996,16(2):47-51
本文根据现有试验资料,对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遇到的钢筋混土异形柱的受力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异形柱工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惠萍  白光亮  何广杰 《四川建筑》2007,27(2):131-132,134
基于已有的试验结果,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使用CFS加固的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混凝土和CFS的应力图及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与相应的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对误差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非破损检测方法中的超声法对震后新混凝土进行受压破坏性能进行检测时,其声参数变化规律,分别制作了强度等级为C30和C50,试件尺寸为100 mm×100 mm×100 mm和100 mm×100 mm×300 mm两种规格的混凝土试块未震动与震动各30组,在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时采用超声仪器进行同步测试,得到了震后新浇注混凝土受压破坏过程的超声参数变化情况及受压破坏规律,并且与未震动混凝土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震动与未震动混凝土采用超声法测试的声参数变化情况与实际混凝土受压破坏荷载-变形关系曲线的各阶段基本吻合,遵循相同的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9.
"斜交网格筒体"结构是由双向倾斜连续环绕在结构外表面的斜柱和由内部剪力墙围成的核心筒构成,优化了传统意义上的框架剪力核心筒,形成了具有更大抗侧刚度的新型结构体系,使得减小超高层结构核心筒内部刚度成为可能,从而为建筑内部布置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更加的节省材料。文章拟用一方案模型,采用弹性反应谱的分析方法,通过改变斜柱的斜交角度,对这一新型结构和传统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斜交角度变化对结构总体抗侧刚度的影响以及新型结构体系的基本受力性能,由此为该类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笔者在某综合服务楼工程改造中所作的框架柱外梁方案考虑及实际作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工程实际说明改造中所采取的加强措施,最后通过现场堆载试验证明改造 可行的,达到改造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