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37篇
建筑科学   79篇
矿业工程   4篇
水利工程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为了分析曲线箱梁桥的受力情况,将传递矩阵法用于曲线箱梁桥的受力分析,以变化固定端的悬臂梁作为单元基本计算体系,利用平衡方程、卡式定理及虚功原理推导了弹性曲线箱梁的显式空间传递矩阵,并考虑了截面剪切中心与形心不重合的影响。为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分别采用传递矩阵法与有限元法对某一单跨曲线箱梁桥进行空间受力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而传递矩阵法划分较少单元却可达到很高的精度,计算效率大大提高。表明该公式正确,推导方法可行,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结构在不同荷载情况下传递矩阵的推导。  相似文献   
2.
撑杆是张弦桁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刚度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撑杆的失稳将导致结构整体刚度急剧降低及拉索松弛.在张弦桁架形态优化设计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撑杆数目变化对张弦桁架形态结果的影响,作为张弦桁架形态优化设计的一部分,提出了几种布置撑杆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撑杆与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可为张弦桁架设计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探讨了加面层的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加面层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不加面层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的板端和板侧的构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在加强装配整体式楼板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连接节点部分比较重要且受力较为复杂。通过对新型外包钢板箍连接节点(钢板箍和钢板箍+栓筋的两种连接方式)进行单向反复加载试验,与现浇构件对比其承载力、变形能力、延性性能等整体工作性能;分析出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连接节点正截面的破坏机理和工作性能,为其在工程中和其他方面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内容为:(1)提出了采用组合单元作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简化分析模型:(2)提出了组合单元传递矩阵的计算方法,该法也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形式的单元体;(3)推导了剪力桁架结构常用组合单元的弹性传递矩阵,以及考虑材料非线性效应的塑性传递矩阵,和考虑P—△效应的几何传递矩阵。本文结果可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7.
熊伟  李青宁 《工程力学》2000,2(A02):298-302
本文针对SMA的自感应特性,将其电阻与应力联系起来,给出一个关于α、R、T之间的关系式,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一个非常简便,实有的智能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变截面杆元传递矩阵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杆元状态方程,现时考虑变曲、剪切和轴向变形,导出了几种常用变截面(矩形、箱形、工字形)杆元传递矩阵和传递载常数的解析公式,可用于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  相似文献   
9.
胡艳丽  李青宁 《四川建筑》2010,30(5):115-117,120
利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了一座5跨双肢薄壁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空间抗震有限元模型,运用时程分析法计算了一致激励及行波效应下高墩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纵向线刚度大的墩将分担较大的纵向内力,质量大的墩将分担较大的横向内力;考虑行波效应后,结构的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结构的位移却呈现减少的趋势,结构的振动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控制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子武  李进  李青宁 《四川建筑》2010,30(3):151-153,156
依据国内外规范对不规则结构扭转控制的条文规定,对不规则结构扭转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偶然偏心问题的来源,分析耦联、非耦联周期比与偏心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现行规范在偶然偏心问题和周期比限制方面仍存在不完善之处,计算结构扭转效应时无论单、双向地震输入都需要考虑偶然偏心,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同时可以放宽对周期比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