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1.
提出带防屈曲消能杆的自复位钢柱脚,对其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将自复位参数(β_(sc))和框架柱轴力作为设计变量,设计制作了四组柱脚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结构的受力发展过程、自复位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柱脚试件的塑性变形集中于消能杆,对损伤的消能杆更换后,柱脚抗震性能得以快速恢复,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为典型的"双旗帜"形,卸载后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仅为0.001 rad,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通过对位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的分析,表明自复位柱脚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随着β_(sc)参数增大,柱脚自复位能力提高,承载力和耗能能力降低,而对变形能力影响不大;随着框架柱轴力增大,自复位能力和承载力提高,变形能力降低,而对耗能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服役混凝土桥梁实时疲劳状态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动载反复作用,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评估服役中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疲劳状态,提出了基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准则的服役桥梁实时疲劳状态评估方法。首先,根据反复循环加载疲劳破坏时的最大总应变与单调加载软化段中最大应力对应的应变相当这一规律,明确了受压区混凝土疲劳破坏准则;其次,在制定阈值的基础上,借助MATLAB编程,实现了实时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实时监测数据概率密度函数的获取;最后,基于提出的方法,对高黎贡山大桥进行了疲劳状态评估,针对966180测点,给出了产生某一应变的疲劳失效概率。  相似文献   
3.
对模拟实际工程中将给排水钢管埋于梁内的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在工程中更好地应用与完善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提供试验依据.根据6根不同的埋梁给排水钢管组合梁的三点弯试验结果,研究该特殊的组合结构构件正截面抗弯的受力性能、刚度和构件的裂缝发展与破坏形态.从现有的几种计算方法出发建立适合该组合梁的计算公式.并对几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便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设计理念,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设置组合工字钢梁的自复位框架,采用消能杆作为耗能元件,进行了由不同消能杆组成的4个自复位框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在分析其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结构的受力发展过程、耗能能力和卸载后的自复位能力。结果表明:各自复位框架的试验宏观现象基本相同,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均呈“双旗帜”形;锚固板开口后,框架的抗弯刚度由预应力钢绞线和消能杆提供;层间侧移角加载至4%时,骨架曲线仍无下降趋势,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自复位框架的塑性变形都集中于消能杆,更换消能杆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得以迅速恢复,实现了震后易于修复的设计目标;通过对残余层间侧移角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且框架的抗震性能主要由自复位参数确定。  相似文献   
5.
不同柱脚连接的自复位钢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柱脚连接形式对带自复位工字钢梁的单层单跨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两个柱脚分别为固接和铰接的自复位框架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受力发展过程、承载力、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及自复位能力.研究表明:柱脚固接的自复位钢框架,由于柱脚屈服后所需的恢复力远大于自复位工字钢梁提供的复位拉力,残余变形较大,结构自复位效果较差,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此类结构的柱脚连接形式;柱脚铰接的自复位钢框架在试验过程中的受力发展过程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仅耗能元件发生塑性变形,卸载后残余变形较小,具有“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柱脚铰接的自复位钢框架,在4%层间位移角时骨架曲线仍未出现下降段,承载力储备充足,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为3.1,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19,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超重车辆的大量出现,混凝土桥梁的疲劳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现有的混凝土剩余强度损伤模型因参数和影响因素众多不便于运用于实际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桥梁,基于此从循环次数和应力水平两种因素出发,吸收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的适用于服役混凝土桥梁的实时剩余强度损伤模型,该模型不受加载顺序的影响,也不需要事先知道混凝土的疲劳特性,经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