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规划师》2007,23(2):84-8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施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区外存在明显差距,就业、收入、设施、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协调、部门沟通、利益平衡等诸多社会价值因素是制约大遗址规划实施与居民生活状况改良的根本原因.应从保障大遗址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公正性等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遗址保护中的破坏因素——汉长安城案例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址破坏与遗址保护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可以从时空跨度下分析汉长安城遗址保存至今的破坏因素与机理。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汉长安城大遗址破坏的原因。分析后认为:(1)汉长安城大遗址保存至今经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破坏,尤其要注重人为因素破坏;(2)应在考古学上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前期调查、发掘,为后期保护做基础工作;(3)必须动态保护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真实性和整体性;(4)面对城市化压力,新旧分制是新世纪西安城市更新与汉长安城保护的基本战略;(5)要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保护方法已逐渐成为文化遗址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HUL的层积性、系统性、关联性对渭陵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挖掘了影响其保护与发展的因素,从整合价值认知与城市资源、协同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发掘遗址资源与文化展示、融合遗址地环境与城市生态链四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城郊型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相似文献   
5.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6.
正视历史城镇的区域复杂特性,尊重城镇居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元需求业已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论题。以米脂窑洞古城为例,对古城的民生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并初步建构了米脂古城的民生需求结构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参与《米脂窑洞古城保护规划》实践中对于民生需求的规划可控因素分析,对古城民生需求的类型、内容与特征进行归纳,并据此展开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米脂古城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在经济中作用表象的日益显现,大学在地区竞争中的优势也越来越被重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依托大学在其周围发展创意街区,将知识与产业结合,也成为推动高校与城市发展必由之路。本文以西安美术学院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其周边地区发展的优势因素与主要矛盾,提出发展创意街区的可行性措施,力求使西安美术学院周边在美院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创意人才的支撑下,形成城市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创意街区。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家巷村为例,探索城市近郊遗址区村落发展路径,从文化、土地、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面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闲置土地低效未利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文化上,盘活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展示型遗址村落;在土地上,结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在产业上,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期为遗址区乡村如何结合城乡融合的视角进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乡发展两极差异化,十九大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韧性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乡村地区应对社会生态脆弱性和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文章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韧性理念的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构建韧性社会生态系统所需的属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契合性,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社区嵌入韧性视角,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内外的韧性特征为引导发展可持续策略,以期为乡村社区韧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稳亮  冀剑雄  宋孟霖 《城市规划》2021,45(4):48-56,105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区的大遗址的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空间治理的一大难题.面对汉长安城遗址管理的尺度失配问题,在对国外多尺度研究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前后的两个不同时段,分别以遗址区和典型村落作为焦点对遗址区系统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基于遗址区系统的结构特征、驱动要素和演化趋势,对汉长安城遗址适应性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