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 MS)isapowerfultechniquefortracemulti ele mentandisotopicanalysis[1,2 ] .Thistechniquecom bin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ICPforatomizingandionizinginjectedmaterialwiththesensitivityofMS .Ithasbeensatisfactorilyappliedtotheanalysisofvari oussamplesinthefieldsofgeological,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food ,medicalandnuclearsciences .How ever,highlevelsofmatrixelementcancausematrixeffectssuchasCa ,Mg ,K ,NaandCl .Severallitera tures[3~ 5] reportedthee…  相似文献   
2.
以带通滤波取得的磁异常为基础数据,采用三维磁化率物性反演,搞清了方正地区的磁化率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认为三维磁化率物性反演能够识别一定规模的火山岩,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带通滤波、三维物性反演成果及钻井资料预测的方正断陷火山岩分布规律表明:方正断陷火山岩主要由5个火山岩体(以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为主)组成,其中的大林子火山岩体因受断裂控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科威特公司Sabah-D房建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项目软土地基施工重难点,针对成槽阶段基坑围护变形、基坑塌方等情况,进行了"两墙合一,一墙多用"的地下连续墙支护体系方案设计,提出以地下连续墙为主要基坑支护方式的软土地基施工方法。通过现场监测,对房建工程软土地基地下连续墙支护体系稳定和变形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建筑设计这种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因此,我们越来越自觉地把“人才强院”作为实现我院“创建国内一流强院”目标的根本战略来抓。对照国内一流强院人才队伍现状,以及市场对各类人才的要求,经院党委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我院人才建设工作还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仍需优化;高端技术人才匮乏、年龄老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普及,基于电容量计算的并联电容器在线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本文结合某220kV变电站安装的35kV并联电容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实例,介绍该系统在变电站的应用,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1393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突然增大的现象,分析周期来压对上隅角瓦斯涌出影响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并实践,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国  刘勇胜 《湖北电力》2006,30(1):41-42
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装置主要有棒间隙保护和避雷器保护两种,文中分析了这两种保护装置的不同作用和参数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勇胜 《煤矿安全》2019,(1):200-204
为了弄清采动过程在底板陷落柱围岩破坏及突水中所起到的作用,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探测的方法从发育特征等方面分析归纳出葛亭煤矿底板隐伏岩溶陷落柱的基本特征。以葛亭煤矿2160工作面发现的SX1陷落柱为研究对象,通过FLAC3D模拟陷落柱在采动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和陷落柱围岩应力场、渗流场、位移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采高和含水层水压的增加,陷落柱周围围岩应力场、塑性破坏区、位移场和渗流场随着采高和含水层水压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陷落柱属于天然的低应力集中区,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原有的应力场重新分布,陷落柱顶部围岩的位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内标法和基体归一法校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建立了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无内标定量分析钢铁标样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Fe作内标和基体归一法(无内标)两种校正方法获得的中低合金钢GBW01398、含氮铸铁GBW01138和不锈钢GBW01659分析结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与传统的内标法相比,采用基体归一校准法的最大优点是无需预先知道样品中某一内标元素的含量即可进行定量。这一特点使得该技术也可适用于难以找到均匀分布的内标元素的样品的空间分布测定。剥蚀坑电镜扫描图像显示的波浪形底以及剥蚀坑周围显著拓展的外缘表明样品在剥蚀过程中,由于"热效应"发生了较严重的部分熔融。计算的分馏因子表明钢铁标样中元素V、Cr、Fe、Co、Ni和Cu的分馏因子与所用的外标参考物质NIST 610相似,接近于1且标准偏差较小。其它大部分微量元素由于含量低和分布不均一造成计算得到的元素分馏因子标准偏差特别大。钢铁标样中Cr、Fe、Co、Ni测定值与认定值的相对偏差都在10%以内。本文还发现Mg和轻稀土以及Bi和Pb在钢铁标样GBW01138中的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北支涌潮的形成条件及其初生地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沈良  谷国传  刘勇胜 《水利学报》2003,34(11):0030-0036
根据2001年4月青龙港出现涌潮时的实测流速和水深,采用水跃原理,简明地揭示了涨潮流速大于潮波传速是北支涌潮的成因。通过影响流速和波速的因素分析,并经实例计算认为:北支的喇叭形河势和水下沙坎是涌潮形成的必要条件;青龙港一潮的进潮量达到1.5亿m3,或北支口门一潮进潮量达到18亿m3是涌潮形成的充分条件。进而据沿程水深和潮汐等有关资料,经对比、试算,建立了沿程变化的进潮量、潮差等计算公式,并计算得到:在口门最大进潮量20.7亿m3的条件下,也只有当潮波上溯到距离口门约50km的灵甸港时,才出现流速大于波速,初生涌潮。由此表明,灵甸港是现今北支涌潮的初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