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比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油气发现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比亚发育6个含油气盆地,其中4个为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分别是古达米斯盆地、木祖可盆地、库佛腊盆地和昔兰尼加盆地,已发现储量占全国总储量9%,其余储量主要分布在两个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已有发现油田和盆地勘探历程的研究,总结影响古生代含油气发现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石油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和国际形势及国内政策影响,其中,石油地质条件占主导地位。4个古生代盆地中石油地质条件较好的盆地是古达米斯盆地和木祖可盆地。随着近年该国与美国关系的缓解及有利的国内政策,古生代盆地特别是木祖可盆地勘探投入不断增加,近年不断出现新发现,成为该国近年及未来的一个勘探热点地区,也是中国油公司进入该国值得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页岩气的开发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环境问题。通过对国外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措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现状的调研,结合中国页岩气资源现状,分析了伴随页岩气开发我国即将面对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土地占用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系列问题。研究认为环保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天然气排放、废液地下灌注的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和专项研究,制定适合中国生态平衡的监管机制;倡导应用新技术开发页岩气,从源头上杜绝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Sahul向斜区主要含油气层是Elang组砂岩,钻探结果表明南北部储层物性存在很大差异,而储层物性是目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从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Elang组储层物性的因素。向斜区南北部Elang组虽发育相同的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砂坝,但由于沉积时古地形不同,南北部砂体受水动力改造程度不同,因而北部砂岩泥质含量较低、物性较好,而南部砂岩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物性稍差。受古地貌、古地温和晚期构造活动的多重影响,向斜区南北部Elang组砂岩所处成岩阶段不同,成岩作用程度的差别加大了南北部Elang组储层物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古新统—下始新统Wilcox组为墨西哥湾盆地陆上和深水区的重要产层。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认识,分析了墨西哥湾北部深水盐盆Wilcox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Wilcox组的油气主要来自上侏罗统提塘阶优质海相烃源岩;上Wilcox组深水扇沉积为主力储层,其埋藏西浅东深,储层物性西好东差;上始新统—渐新统厚层深海相泥岩和厚层异地盐蓬为Wilcox组储层提供了优质盖层。Perdido褶皱带、Keathley褶皱带和Walker褶皱带对Wilcox组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与盐拱相关的断裂和微裂隙、盐株边界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盐蓬底面渗透层为油气提供了侧向运移通道。Keathley褶皱带和墨西哥湾海域的Perdido盐核挤压褶皱带、深层逆冲带为该地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北极圈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待发现的油气资源超过4 000亿桶(545亿t)油当量,占世界待发现资源量的四分之一之上,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本文应用BP、IHS和USGS等多家石油和能源公司以及评估机构的研究数据,对北极圈内已发现油气和待发现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分别作了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4个国家,待发现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8个主要的含油气盆地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喀拉海和东巴伦支海盆地,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以及临近海域。本文针对这3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盆地作勘探潜力分析,并初步探讨中国油气公司进入北极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存在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烃源层系 ,其中南海北部和东海发育T3(?)—J1 2 烃源岩 ,南黄海和渤海主要发育C—P烃源岩 ,北黄海发育J3—K1烃源岩。利用地震、重磁和钻井资料 ,参考海域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和陆区具相同或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第三系油气田资料 ,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关键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了分析。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期生排烃过程 ,保存条件是制约其油气发现和勘探潜力的关键。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勘探开发风险整体较大 ,但如果立足“多源兼找、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 ,那么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领域 :①以中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潮汕盆地和南黄海北部盆地 ;②以“新生古储”或“新生中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渤海和东海天台 钓北斜坡带。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 ,应以该区早中生代产生的对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