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产品液固流化床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液固流化床在粗煤泥分选过程中底流跑粗,对难选粗煤泥分选效果差,高灰细泥污染精煤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多重分选环境的三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机,介绍了其工作原理。通过分选试验证明了三产品液固流化床能够拓宽入料的有效分选粒度范围,降低精煤灰分,提高精煤回收率,并能够得到精、中、矸三种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解决传统液固流化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煤与油页岩广泛发育,但勘探程度较低,煤与油页岩沉积环境及成因研究较薄弱。利用团鱼山地区QD-2全取心井,通过岩石热解、有机碳、工业分析、GC和GC-MS等分析,开展研究区煤与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油页岩属于高灰分含量、低总有机碳含量、低—中含油率油页岩;而煤属于低灰分含量、高总有机碳含量、低变质的褐煤。煤与油页岩样品中均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类及芳烃类化合物。在气相色谱图上,煤与油页岩正构烷烃呈前低后高单峰式分布;煤样品Pr/Ph高于油页岩,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为C29>>C28>C27,芳烃类中,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化合物丰富。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煤与油页岩均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有机质来源以陆生裸子植物为主。油页岩形成于弱氧化的淡水浅湖环境,而煤则形成于氧化的沼泽环境,因此研究区煤与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上无较大区别,而在沉积环境上差异较大。对比分析发现,有机质类型、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柴达木盆地团鱼山地区石门沟组含煤段与页岩段油页岩存在不同的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3.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含煤段砂体分布广、厚度大,有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曲线分析,并利用频率曲线、概率累计曲线、C-M图分析、散点图分析等对各微相沉积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石门沟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进一步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和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6种沉积微相; C-M图表现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特征,席状砂、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主要集中在QR段,搬运方式以递变悬浮为主,水下分流河道集中于QPPO段,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集中于PO-ON段,滚动组分较多,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砂岩总体向上变粗,呈逆粒序特征;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概率累计曲线均为2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三者曲线斜率依次变小,沉积颗粒分选变差,水动力增强;水上分流河道微相水动力最强,概率累计曲线为3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存在滚动组分,曲线斜率最小,分选最差。  相似文献   
4.
针对煤炭洗选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煤矸石和浮选尾煤灰分偏低的现象,阐述了尾矿再选的必要性,提出了利用液固流化床进行尾矿再选理论,进行了尾矿性质分析并确定了具体的尾矿再选工艺流程。通过研究该工艺在赵守聪选煤厂的分选效果,发现液固流化床分选工艺可以显著提高煤矸石发热量,并能够从浮选尾煤中提取合格精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