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92篇
能源动力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是一类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化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应用微泡的声孔效应提高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摄取以增加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达到增敏化疗的目的,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之一。超声联合微泡可增加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细胞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缩小肿瘤体积,改善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本文拟从超声联合微泡增敏肿瘤化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136例347个病灶.原发灶来自消化道肿瘤99例,乳腺癌17例,肺癌12例,其他8例.病灶最大径1.4~7.7 cm.首次射频治疗前57例为单发病灶,≥3个病灶者42例.所有患者射频治疗后1个月均行增强CT检查判断病灶灭活状况,并随访患者生存期,随访时间为3~51个月.结果治疗后24 h或1个月增强CT检查,肿瘤灭活率为95.1%.经随访共有39个病灶(11.2%)在2~19个月局部复发增大.RFA治疗后局部灭活率及复发率与病灶大小有密切关系.55例(40.4%)在RFA后1~16个月内肝脏其他部位出现新生转移灶,初次RFA治疗时病灶越少肝内出现新生转移灶的比例越小,而与RFA治疗前病灶大小无关.本组病例平均生存期为(26.22±1.85)个月.1年生存率80.3%,2年生存率43.8%,3年生存率28.8%.RFA治疗后复发未再行治疗与复发后RFA治疗1~2次患者的生存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复发后再次治疗3~4次者无明显差异.发生较严重并发症3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超声引导RFA治疗肝脏转移癌局部灭活率高,并发症较少,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对单发病灶疗效显著,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可随肿瘤的复发转移多次治疗,显示了RFA治疗肝转移癌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及探讨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10例无任何肝脏病史和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CnTI,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2种:11例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慢注法,余27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11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者延长,分别为(39.36±11.89)s比(30.00±6.76)s,(60.91±15.67)s比(41.13±6.49)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慢注法相比,团注法的各个时相对照者与肝硬化患者均明显缩短.团注法时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对照者延长;2种方法比较,团注法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硬化定量诊断,其中团注法较慢注法更有利于判断肝硬化时相.  相似文献   
4.
超声对肠梗阻病因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资料与方法1985~1997年3月,经本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或临床随诊证实的肠梗阻83例为本文对象。仪器用EUB-40、Aloka-620、Aloka-2000、Acuson128XP10m,3.5~5.0MHz线阵或凸阵探头。扫查方法:(1)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肺周及肺内实性病灶的彩色信号和多普勒频谱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不同表现,探讨彩超在鉴别肺实性病变良恶性方面的价值和方法。资料和方法:1997年3月~2000年12月,经X线或CT定位,B超及彩超共观察肺实性病变107例,其中彩超观察满意的101例为本文研究对象,包括良性38例,恶性63例。有95例经病理证实,包括手术病理17例,穿刺病理68例,支气管镜检8例,痰检2例;另6例炎性病变抗炎治疗后CT证实病灶消失。结果: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分别为82%和59%,有显著性差异。良性病变动脉峰值流速39.4±28.0cm?s,阻力指数0.71±0.32;恶性病变分别为20.5±20.0cm?s,0.36±0.31。结论:彩超能很好显示肺实性病变内血流状况,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对较大肝肿瘤治疗范围与布针方案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中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径次数之间的关系,设计较准确的布针定点定位方法。方法 将肿瘤模式化为类球体,根据球体覆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正棱柱法及正多面体进行推导计算,获得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针次数的关系式。根据RFA治疗原则消融范围须超越肿瘤周边0.5cm以上,按照覆盖类球体肿瘤的计算结果,采用伞径5.0cm的射频针,治疗4.1~4.3cm的肿瘤须用正四面体法至少布针4个点,治疗4.4~5.6cm的肿瘤用正棱柱法至少布针5~8个点,5.7~6.0cm的肿瘤用三层重叠法至少布针12个点,方能达到较彻底覆盖灭活肿瘤的效果。结果 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对32个3.5~6.6cm的病灶设计布针进行RFA治疗,肿瘤灭活率达84.4%。结论 肿瘤类球体治疗计算方案对RFA治疗中不能一次覆盖的较大肿瘤,可提供分区布针方案,有助于提高RFA对肝癌的灭活率,减少肿瘤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经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HCC中93例患者的112个病灶,记录其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增强时相及灌注模式。结果93例(112个癌灶)中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HCC65例(74个癌灶),高分化HCC28例(38个癌灶)。中低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99±2.08)cm,高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38±1.44)c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HCC74灶(100%)25s内快速增强,71灶(95.9%)90s内快速退出;高分化HCC38灶(100%)25s内快速增强,22灶(57.9%)90s内快速退出,16灶(42.1%)90s后缓慢退出,不同分化程度HCC退出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退出缓慢病灶可能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1);实时灰阶造影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P<0.001)。本组35例造影前为77个病灶,彩超造影后为77个病灶;而实时灰阶造影后共计发现101个病灶,增加24个(23.8%)。结论:彩超造影可以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有助于诊断;实时灰阶造影不仅可对肝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诊断,还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故灰阶超声造影较彩超造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