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更规则的大尺度漩涡,且缸内瞬态滚流比更高,两种对称气道瞬态涡流比基本为零,进气道流量系数...  相似文献   
2.
利用EGR降低柴油机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废气再循环(EG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原理和控制方法,考察了不同工况下柴油机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分布情况,并进行了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稍作更改,成本增加不多的基础上,采用EGR能够较有效地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喷雾引导型直喷汽油机燃油喷射对缸内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STAR-CD软件数值模拟了1 500 r/min全负荷和5 500 r/min全负荷两个典型工况下发动机缸内的流动特性.对比分析了每一转速下,无喷射和有喷射时缸内的滚流率、湍流强度、点火区域的湍流强度以及关注切面的流场分布等.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全负荷工况下,燃油喷射过程对缸内流动有强烈的干涉作用,而高转速全负荷时该影响很小.另外,燃油喷射对高、低转速下缸内的平均湍能强度影响很小,而对点火区域的湍动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应用稳态CFD数值分析和气道稳流试验方法对某乘用车汽油机的原气道和改进气道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试验均表明:改进的进气道比原进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4%,但滚流比提高56%;改进的排气道流量系数比原排气道提高10%。燃烧室也进行了减小最远火焰传播距离和降低面容比的改进。基于改进前后的燃烧系统进行了进气和压缩两冲程的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燃烧系统在缸内能形成更规则的大尺度漩涡,而且缸内瞬态滚流比更高,湍动能也高于原燃烧系统。最后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外特性上,改进燃烧系统的点火提前角比原燃烧系统在中低速提前3~5°CA,高速时基本一致。改进燃烧系统的中低速扭矩比原燃烧系统提高4%~10%,部分负荷燃油消耗率降低5%~9%,高速时两者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车用汽油机流动过程模拟及基于DoE的配气相位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可变配气定时汽油机为原型,利用BOOST软件建立了流动过程模型并进行标定。运用DoE方法对原机的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获得外特性时对应的最优配气相位。模拟计算显示:发动机采用优化的配气相位后,充气效率和转矩在外特性低速段下,最大优化率达10%。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某V6型发动机低速扭矩并兼顾该机高速动力性能,利用Ricardo发动机性能分析软件WAVE对该机进行建模计算。根据优化分析,采取进气相位提前10°CA,排气相位提前5°CA,进气管长度为150 mm,不同的转速工况设置进气系统节气门的不同开闭等策略,可使该机低速扭矩及功率提升5%左右,小范围高速扭矩及功率略有牺牲,但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可变气门相位提高车用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WAVE整机性能分析软件研究了某汽油机的可变气门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进、排气相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进、排气相位策略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着重分析在外特性及2 000 r/min负荷特性下采用可变气门相位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可变气门相位技术,不但提高了低速扭矩和最大功率,还改善了低速、部分负荷时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早燃及超级爆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上,对影响早燃及超级爆震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燃油挥发性,升高机油和冷却液温度,推迟进、排气门正时,增大点火提前角,提前或推迟喷油定时及使用高的喷油压力能够有效减少早燃及超级爆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主油道油压反馈控制的汽油机新型润滑系统。在稳态仿真计算中,对比分析了正常工况(90℃)和极限工况(140℃)下各管路润滑油的压力、流量和流动速度。以正常工况下发动机3 500 r/min升至4 500 r/min的加速过程为例,进行了瞬态特性的仿真。并用机油泵的性能试验和发动机台架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油压、流量、流速均在合理的范围内;润滑系统在瞬态过程中压力波动收敛性好,油压稳定性较高;机油温度在90~140℃时,系统有理想的匹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K系列发动机是配合其自主品牌荣威轿车而开发的高性能汽油发动机。在原Rover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主要升级了燃油喷射及控制、进气、排气等系统,增加了进、排气连续可变相位功能,提高了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对气缸垫、凸轮轴减震器等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改进设计开发,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K系列发动机已成功地用于荣威750和550轿车上,表现出良好的整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本文介绍K系列发动机的主要技术特点、开发过程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