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探究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技术(UltraHighPressure,UHP)、微波联合紫外杀菌技术(Microwave-Ultraviolet,MW-UV)以及传统热杀菌技术对香椿芽菜进行处理,通过感官评价及菌落总数比较不同方式的杀菌效果,然后测定亚硝酸盐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色泽、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来综合评价杀菌方式对香椿芽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HP杀菌效果最好(菌落总数0.92 cfu/g),其次是MW-UV(1.28 cfu/g),巴氏效果最差(6.80 cfu/g);UHP处理组样品各指标值均优于其他方式,但对主体香气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影响显著,相对含量降低28.16%;MW-UV处理组色泽劣变严重,但其香气成分与对照组最接近;巴氏杀菌较好地保留香椿芽菜原有色泽及香气成分,但对生物活性成分的损失率较大(总多酚、总黄酮、总生物碱损失率分别为6.94%、18.39%、3.61%);高压蒸汽灭菌(High-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HPSS)处理后,香椿芽菜的各项指标值均劣于其他样品。综合对比,UHP技术和MW-UV技术优于传统巴氏杀菌和HPSS方式,能较好的保持香椿芽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选取槲皮素、没食子酸和葛根素三种天然产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三种天然产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及酶抑制剂作用类型。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对三种天然产物进行复配优化。结果显示,槲皮素、没食子酸和葛根素溶液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的IC50分别为44.86、183.61和555.20 μg/mL,抑制效果为:槲皮素 > 没食子酸 > 葛根素,且均为可逆反应。响应面模型可靠,最优复配浓度为:槲皮素83.25 μg/mL,没食子酸166.50 μg/mL,葛根素650.00 μg/mL,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96.92%±0.17%,与模型预测抑制率96.97%极为接近。本实验不仅减少抑制剂的用量,提高效率,而且为开发利用天然产物及抗痛风食品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乐  王赵改  杨慧  王晓敏  史冠莹 《食品科学》2016,37(10):164-169
对6 种板栗的基础营养成分、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对质地进行分析。6 种板栗的营养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河南大板栗的淀粉、总酸含量较高,而在蛋白质、脂肪、还原糖、VC含量方面河北品种含量较高,各品种的脂肪与还原糖、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VC与蛋白、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淀粉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板栗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第1、第2限制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大板红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2.72 g/kg。检测出46 种香气成分,香气物质种类最高的为大板栗(25 种),其次为早丰和遵玉(均17 种),大板红、塔丰及红油栗(16 种),相对含量高的成分均为醛类达50%以上。板栗各质地参数间的相关性表明,硬度与咀嚼性、胶黏性呈显著正相关,内聚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弹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一定的负相关,大板红及大板栗在果仁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大于其他几个品种。综合分析认为大板红品质比较优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也有差异,应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产品用途等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及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板栗速溶粉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粘壁问题,寻找最适合的板栗喷雾干燥载体材料和干燥工艺。研究了麦芽糊精、乳清分离蛋白、阿拉伯胶、β-环糊精等不同载体材料及添加量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板栗速溶粉产品进行品质评定。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最佳工艺为:进口温度190 ℃,进料量20 mL/min,载体麦芽糊精添加量为板栗质量的5%。根据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影响喷雾干燥工艺产品集粉率的因子主次顺序依次为载体添加量>进料流量>进风温度。板栗速溶粉水分含量低为1.60 g/100 g,蛋白质含量高为8.45 g/100 g,脂肪含量低为1.77 g/100 g,白度值达82.18。鉴定出3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酸类、烷烃、醛类物质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42.47%、19.87%、16.81%。通过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筛选出了6种关键香气物质为己醛、壬醛、(E,E)-2,4-壬二烯醛、D-柠檬烯、己酸和乙基麦芽酚。制得的板栗速溶粉营养丰富、色泽宜人、风味浓郁、冲调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与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ve,SAFE)法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分析鉴定新鲜香椿中关键香气成分。结果显示,采用两种萃取方法共鉴定出9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类12种,醛类11种,萜烯类34种,酮类2种,醇类4种,酯类4种,酚类1种,酸类1种,烷烃类15种,环烷烃类4种,其他类2种。经OAV值计算,共确定出(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甲基环硫乙烷、己醛、3-甲基-正丁醛、反-2-己烯醛、反-2-辛烯醛等9种香气成分;经GC-O-MS分析,共鉴定出(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2-甲基环硫乙烷、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己醛、反-2-己烯醛等7种香气活性物质。综合OAV和GC-O-MS分析,最终确认(E,E)/(E,Z)/(Z,Z)-二丙烯基二硫醚、反-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甲基环硫乙烷、己醛、反-2-己烯醛为新鲜香椿的关键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Brevibacillus brevis W4是从番茄茎中分离得到的1株对灰霉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内生菌.为明确其发酵液抑细菌活性,并探索抑细菌物质的大孔树脂吸附条件.[方法]采用管碟法测定了B.brevis W4发酵液对6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选用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的抑细菌活性物质进行静态吸附条件优化.[结果]B.brevis W4发酵液对供试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姜青枯假单孢杆菌均有抑制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突出,直径分别为21.7、20.1 mm.大孔树脂AB-8对活性物质的吸附效果最好,其较优的静态吸附条件为上样液pH值为8.0,上样量为树脂质量的15倍,最佳的洗脱液体积分数为40%甲醇.[结论]B.brevis W4发酵液具有抑制细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AB-8可以作为抑细菌活性成分的吸附树脂.  相似文献   
7.
对香椿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不同热处理条件对香椿的特征香气有机化合物之一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Mercapto-3,4-Dimethyl-2,3-Dihydrothiophene,MDD)稳定性的影响,分析MDD热降解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越高,香椿干燥速率越快,符合传统的干燥速率变化规律。MDD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和Arrhenius模型,反应速率常数介于0.0155~0.0345min-1之间,并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温度下半衰期分别为44.719、32.239、20.091 min,随着干燥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反应的活化能(Ea)为39.052 kJ/mol。焓变(ΔH)为正值说明MDD热降解过程是吸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也为正值,说明MDD热降解反应为非自发反应。研究可为有效控制香椿加工生产过程特征风味物质的降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不同产地香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椿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及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香椿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香椿挥发性成分标准指纹图谱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都可将河南不同产地香椿挥发性成分有效区分。主成分分析找到了引起不同批次香椿样品间风味差异的主要成分为2-己烯醛、2,4-二甲基噻吩、乙酸法呢醇酯及2-甲基-3-亚甲基-环戊烷甲醛,同时发现信阳高山栽种的香椿挥发性成分综合得分最高。本研究可为香椿的快速溯源及品质监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研究8 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共鉴定出56 种化合物,醇类和醛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基于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很好区分8 个产区香椿样品。基于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对8 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12 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其中(E)-2-己烯醛-D、乙酸乙酯-D、苯酚、糠醛、苯乙醇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GC-IMS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化快速分析,为香椿挥发性香气差异研究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延长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货架期,分别采用聚乙烯(polyethylene,PE)密封袋、铝箔密封袋、复合真空袋、铝箔真空袋对香椿粉进行包装,在(55±1)℃高温、(40±3)%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加速实验,研究香椿粉贮藏期间感官、水分、色泽、风味成分及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采用PE密封包装贮藏的香椿粉吸潮、褐变严重,菌落总数显著上升;而铝箔真空包装贮藏的香椿粉中水分含量、色泽及菌落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包装贮藏的香椿粉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13种、醛类11种、酸类3种、萜烯类3种、酮类7种、酯类9种、醚类1种、含硫类2种、烷烃类3种、杂环类4种;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包装贮藏的香椿粉样品可显著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14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VIP>1),其聚类热图也可对不同包装贮藏样品进行较好分类。以铝箔真空包装形式效果最佳,铝箔密封、复合真空包装次之,PE密封包装的香椿粉水分、色泽、风味及微生物品质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