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6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采用复合铁盐、石灰、磷酸盐、PAM对含砷废水进行除砷实验探究,结果表明:在复合铁盐加入量为2%~3%,磷酸盐加入量为3%~4%,石灰加入量为5%~20%,调节pH为7~9,PAM加入量为1%的条件下,废水中砷含量从1018 mg/L降至0.32 mg/L,除砷率达99.968%.处理后的废水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  相似文献   
2.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3.
研究新的山茶油脱酸脱臭方法。采用超临界CO2逆流萃取对山茶毛油进行脱酸脱臭处理。结果显示,最佳的脱酸脱臭工艺条件为:进料位置为萃取柱Ⅳ段底部,萃取压力18.5 MPa,萃取柱Ⅰ、Ⅱ、Ⅲ、Ⅳ段温度分别为35、50、65、80℃,CO2流速15 L/h,分离釜压力5 MPa,分离釜温度40℃。通过1次逆流萃取,山茶油的酸值降低28.96%,臭味显著降低。山茶油的超临界CO2逆流萃取脱酸脱臭效果显著,工艺简单,并能保护其活性成分不被破坏,保持山茶油的天然品质。  相似文献   
4.
含砷污泥是含砷废水通过化学沉淀法处理产生的一类产物,此类废物含砷量高且危害程度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此类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采用水蒸气、双氧水、磷化铝处置残渣、复合铁盐、石灰、水泥等药剂对含砷污泥进行稳定化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利用水蒸气进行加热熟化3 h,双氧水加入量15%,磷化铝处置残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0.7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表明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分别在0.01~0.40μg(R~2=0.9999)、0.44~10.94μg(R~2=1)、0.01~0.55μg(R~2=0.9990)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接近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322%(RSD=1.28%)、100.2346%(RSD=1.54%)、98.0859%(RSD=1.5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测定和油茶籽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食用姜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超临界CO2(SFE-CO2)流体从干姜中萃取(小试、中试)出姜油,对姜油进行GC-MS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姜油含有49种成分,其中姜的特征成分姜辣素高达22.9%。SFE-CO2法萃取姜油能保持生姜特有的风味和辣味,油质量显著提高,该油是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8.
用超临界CO2(SFE-CO2)流体从干姜中萃取(小试、中试)出姜油,对姜油进行GC-MS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姜油含有49种成分,其中姜的特征成分姜辣素高达22.9%.SFE-CO2法萃取姜油能保持生姜特有的风味和辣味,油质量显著提高,该油是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