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了冷链和断链流通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模拟了冰藏大黄鱼冷链与断链两种流通方式,采用多点温度采集仪实时监测不同流通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感官评定、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TVC)与嗜冷菌数(PBC)等指标来评价两种流通方式对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技术对冰藏大黄鱼冷链与断链流通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波动加速大黄鱼的品质劣变,流通时间与其感官分值、TVB-N值、微生物数正相关,冷链组与断链组样品分别在347 h与275 h时超出货架期终点,货架期分别为275~347 h与203~275 h。样品经PCR-DGGE割胶回收测序,腐生葡萄球菌、假交替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在大黄鱼流通后期逐渐减少,假单胞菌与嗜冷杆菌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同时还有不动杆菌与希瓦氏菌。经综合评价,假单胞菌与嗜冷杆菌为大黄鱼冷链与断链流通过程中贮藏末期的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分析大目金枪鱼在冷链(CK)与断链(L1)流通过程中的品质与菌群结构变化,以期为水产品流通保鲜提供理论参考,分别对两种流通方式的温度波动进行模拟,通过理化指标(pH值与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表征其品质变化,由高通量测序研究两种流通方式在各流通阶段的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K组样品在-55 ℃的各指标几乎不发生变化,4 ℃后样品中的微生物指标明显增长。L1组样品随着温度波动,其pH值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TVB-N值、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均高于CK组样品,且在168 h后由于温度波动,其变化趋势显著,样品超出生食标准。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CK组样品在流通末期(SM-HR)的优势菌主要为热死环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内生菌(Endophytes)、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而L1组样品在流通末期(R-FT)的主要菌为热死环丝菌、内生菌、雷尔氏菌、不动杆菌属、溶杆菌(Lys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p.)、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pp.)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