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9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核盘菌,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40个不同向日葵品种进行室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Minimal medium培养基上生长的核盘菌和PDA培养基相比,菌丝的生长速度大大降低。菌株经PDA培养基培养接种向日葵叶片后,不同向日葵品种之间抗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用Minimal medium培养基培养的菌株接种供试的向日葵不同品种叶片后,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水平差异。依据接种后不同品种抗性水平的差异将供试向日葵品种划分为三组,即:抗病品种如食葵765、油葵KS7等,共3份;耐病品种如3146、新葵杂5号等,共9份;感病品种如LD1093、新葵杂6号等,共28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利用寡糖、水杨酸(SA)、茉莉酸(JA)预先喷雾处理向日葵叶片,1d后接种锈菌,通过对植株体内脂氧合酶(LOX)活性及SA含量的测定,并通过RT-PCR对SA、JA信号途径的标记基因PR5和PDF1.2等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初步确定诱导抗性表达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经寡糖诱导后,向日葵叶片内LOX活性降低,SA含量上升,且诱导水杨酸途径标记基因PR5表达量增加。结果说明寡糖诱导向日葵抵抗锈病主要与SA介导的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规律及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本研究以采自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向13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120株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菌株问营养亲和性、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nu)技术可将120株菌株分为3个亲和群(VCGs),3个亲和群分别有89株、13株、7株,此外,还有11株未能鉴定出亲和群。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的致病力测定,120株菌株可分为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Ⅰ)占7.3%,中等致病力(Ⅱ)占52.7%,弱致病力(Ⅲ)占40%,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问营养亲和性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性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醪糟的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含量,从而赋予其降血压等生理功能,本研究以糙米和发芽糙米为原料,分别用米根霉Q303、根霉A、少孢根霉和少根根霉发酵不同时间制作醪糟,比较其GABA含量,并研究了厌氧发酵对醪糟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糙米为原料、根霉A为发酵菌种,28.5℃恒温发酵48 h制得的醪糟有较好的感官品质和最高的GABA含量;发芽糙米为原料制得的醪糟感官品质和GABA含量都不及糙米醪糟.  相似文献   
5.
发芽大豆及其豆腐制品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生理功能性,对大豆进行发芽实验,分别采用ABTS法和DPPH法测定了发芽过程中发芽大豆及其豆腐制品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考察发芽处理对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发芽进行,发芽大豆及其豆腐制品的水提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升高,但两者的80%(v/v)乙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则不随发芽时间而变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获得了相似的结果。研究发现发芽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及其豆腐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且该活性主要来自于发芽过程中产生的水溶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寡糖对向日葵锈菌侵染的影响,在向日葵苗期用寡糖处理,观察接菌后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以及向日葵叶片的气孔开闭,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入侵位点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寡糖处理后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显著降低,而气孔关闭率显著升高。同时,在接种后12h时,大量的侵入位点产生了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说明寡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向日葵锈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向日葵锈菌的侵入和扩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产生1个芽管,遇到合适结构的气孔后,在气孔上方形成附着胞从气孔侵入,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胞间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分化出次生菌丝,在叶肉细胞间扩展,病菌菌丝多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在病原菌侵染早期,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侵染中、后期,被侵染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膨胀变形,细胞器解体,细胞崩解。  相似文献   
8.
鲁战会  吴生文  唐健  张燕  景岚  曹薇 《食品科技》2006,31(11):107-111
共收集了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安徽等5省区不同菌种和炮制方法的茯苓样品15份,脱脂后分别用0.9%NaCl水溶液、120℃热水、0.5mol/LNaOH水溶液和88%甲酸溶液从茯苓中提取出了6种多糖,并测定此6种多糖的含量以确定茯苓多糖含量与产地及炮制方法的关联性。对PCS4-A多糖组分进一步使用1HNMR测定了-(1→3)/β-(1→6)糖苷键的摩尔比。结果表明:茯苓中碱溶性多糖PCS3-B组分是茯苓多糖的主要组分,占总多糖的90%以上。比较茯苓多糖的含量,实际上是比较PCS3-B组分的含量差异。在所选择的产地范围内,以云南省的样品PCS3-B组分含量最高,其总多糖含量亦高。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茯苓多糖组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同一产地、同菌种、同一栽培条件下,烤制的茯苓,其主要组分PCS3-B的含量高于晒制的茯苓;但同一产地,同一炮制方法时,茯苓多糖的主要组分含量亦相差较大,表明产地并非影响茯苓多糖含量的决定因素,茯苓多糖含量可能还与菌种、培养基材等性质有关。茯苓多糖的PCS4-A组分的-(1→3)/β-(1→6)糖苷键的摩尔比与产地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与炮制方法无关,云南产地样品的分支化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任杰  张贵  曹雄  周洪友  景岚  赵君 《中国油料》2014,(3):393-397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的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 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