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7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6篇
轻工业   2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亚麻纤维作为增强纤维,以聚丙烯纤维作为树脂基体,通过模压成型工艺方法,制备了绿色环保型亚麻/聚丙烯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纤维长度、模压温度及保温时间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及顶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压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最显著;当纤维长度为5 mm、模压温度为180℃、保温时间为40 min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最优;在纤维长度为5 mm、模压温度为170℃、保温时间为40 min时,复合材料的耐顶破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结合立体织造技术和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不同上浆量国产碳纤维的2.5D经向增强复合材料。使用毛羽测试法、复丝拉伸法及SEM分析了不同上浆量预制织物中经纱、衬经纱和纬纱的织造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碳纤维织造损伤率随着上浆量的增加而减小;2.5D经向增强复合材料中纱线的损伤率大小依次为纬纱、经纱、衬经纱。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国产碳纤维上浆量为2.01%时,2.5D经向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三维编织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骨修复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现在所使用的骨修复材料的一些缺点,介绍了三维编织材料;结构设计灵活,异型件一次编织成型,结构不分层,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骨修复材料的优越性,包括和骨的结构相似性,力学相容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此种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等,最后提出了三维编织材料在骨修复应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宁  杨洁  高杨  乔志勇  郑姗姗  裴晓园  焦亚男 《材料导报》2018,32(24):4374-4380
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煅烧方法制备了“龟裂”TiO2纳米纤维/玻纤织物复合预制体,使用光学显微镜对TiO2纳米纤维片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采用径向法测量了含有不同厚度TiO2纳米纤维片复合预制体的渗透率,重点分析了层间“龟裂”纳米纤维片对玻纤织物预制体渗流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纺丝溶胶液用量为1.0~4.0 mL时可在玻纤织物表面制备出成型良好且附着力强的“龟裂”纳米纤维片;与空白玻纤预制体相比,复合预制体的主渗透率增加了2~3个数量级;复合预制体表现出的各向异性程度随溶胶液用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宏微观流动存在同步性,且随注入时间的延长,同步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使用自行合成的环氧改性水性聚氨酯(EWPU)上浆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主要研究了EWPU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及碳纤维/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静态接触角等表征方法对比研究了二次上浆处理前碳纤维(CF)和处理后碳纤维(MCF)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元素组成和浸润性的变化,并通过单纤维破碎实验和短梁剪切法,研究了EWPU上浆剂对碳纤维/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EWPU上浆处理后碳纤维表面O/C值增加了39.13%,表面活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了14.97%,碳纤维与树脂的初始和稳态接触角分别减小了19.41%和20.59%,碳纤维/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单丝界面剪切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增加了13.42%和14.29%。  相似文献   
6.
三维整体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中,纤维体积含量(Vf)是一个重要多数。本文论述了用不同纺织方法生产的预制件的几何模型从的推导公式及影响因素,为使用三维整体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针织复合材料预型件的制造工艺:研究其面内和面外力学性能:并与机织复合材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采用瞬态热线法和闪光法分别测量了多种结构参数的三维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对3D正交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拟可以看出,3D正交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内经纱、纬纱和Z向纱的导热作用在不同的受热形式下会发生变化。采用瞬态热线法测量时,2.5D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低于2.5D经向增强结构,同时高于3D正交结构,而采用闪光法测量时,2.5D经向增强和3D正交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均小于2.5D机织结构。这是由于在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时,三维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内部相同的纱线系统在导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随着纤维体积含量的提高,瞬态热线法和闪光法测得的2.5D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都在不断提高。由于经纱的屈曲,采用闪光法测量时,导热性能提升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机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不同受热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热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纺织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势,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纺织预制体的纤维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最终力学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然而,预制体的纤维结构在织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宏观尺寸和微细观结构的变形,甚至产生褶皱缺陷.纺织预制体作为一种柔性骨架,其变形机制十分复杂.采用试验测试来表征预制体的力学变形...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0 tex石英纤维,编织三维六向长方体织物,并选用布鲁克(Bruker)UMT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试验,分析三维六向编织预制体在不同载荷以及不同摩擦方向下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在摩擦速率为4 mm/s的情况下,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织物的摩擦系数不断增加;当载荷为3 N和6 N时,平行花节方向摩擦时织物的摩擦系数小于垂直花节方向摩擦时的摩擦系数;当载荷为9 N时,平行花节方向摩擦时织物的摩擦系数大于垂直花节方向摩擦时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