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化学工业   1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性腘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收治合并急性下肢缺血的腘动脉瘤患者7例,采用外科手术与血管介入相结合的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复合手术包括传统的手术切除,结合手术前后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术中球囊导管取栓等。方法 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外科手术包括动脉瘤旷置术2例,动脉瘤切除术5例。动脉瘤切除后重建方法包括人工血管置换术6例,自体动脉端端吻合1例。血管介入包括手术前后球囊扩张及置管溶栓7例, 1例行术中取栓。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的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0.68 ~ 0.98比0.22 ~ 0.52,P < 0.001)。术后随访人工血管通畅,动脉瘤远近端侧支循环保留,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 复合手术保留了侧支循环,可以降低术后肢体远端缺血的风险;介入方法的使用保证了术后流出道的通畅,有助于避免术后移植物急性闭塞,从而有效降低术后截肢率。
  相似文献   
2.
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此类患者下肢动脉往往缺乏通畅的流出道,传统旁路手术疗效欠佳,而介入手段的优势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日益体现。近年来,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方法、器械,特别是针对部以下动脉病变的介入处理以及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蒙古滴灌马铃薯生产中磷肥水肥一体化程度低、用量大、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筛选适用于石灰性土壤马铃薯种植的磷肥品种,集成磷肥分期供应技术、磷源(磷肥、种薯、土壤)统筹技术,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马铃薯磷肥高效施用技术.对该技术的操作性提出相应规范,包括磷肥品种、施用量、施肥时间等技术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血栓调节蛋白(hTM)基因转染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可行性及效率,为hTM修饰的EPCs活体移植预防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血管内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蛳 hTM。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贴壁筛选出EPC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其CD34、vWF、KDR 等内皮系抗原,通过Dil?蛳 ac?蛳 LDL及FITC?蛳 UEA?蛳 1荧光染料双吞实验进一步表征EPCs pcDNA3.1?蛳 hTM转染EPCs,转染48 h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72 h后行Western印迹检测比较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hTM表达水平。转染后分别于第3、4、5天采用四氮噻唑蓝法(MTT)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均证实pcDNA3.1?蛳 hTM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细胞表面抗原及免疫荧光双标实验表明所培养细胞为EPCs。转染后的直接免疫荧光实验及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hTM在重组质粒转染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MTT比色实验示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在第3、4、5天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1?蛳 hTM重组质粒,转染兔外周血EPCs后可使EPCs成功表达TM,且对EPCs的活力、增殖等生物学性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随访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56例患者共64支狭窄闭塞股浅动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者分别为84.3%(54/64)、75.0%(48/64)、73.4%(47/64)和45.3%(29/64)。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 A型10支、B型20支、C型18支、D型16支。在A + B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 C + D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观察治疗随访结果。进行保肢率和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际随访47例(52支患肢),失访9例(12支患肢),随访率83.9%。随访期6 ~ 36个月,平均(24 ± 18)个月。术后1、2、3年的一期通畅率: A + B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分别为87.5%、85.7%、57.1%,PTA手术21例分别为83.3%、75.0%、46.6%; C + D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分别为92.3%、80.0%、55.6%,PTA手术21例分别为61.5%、41.7%、25.0%。术后保肢率为94.7%。术后共有23条患肢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1个月内 ~ 3年),其中15支为TASC C + D组病例,8支为TASC A + B组病例;而按照手术方式划分,其中14支为PTA手术组病例,9支为PTA及支架植入术组病例。在23例下肢缺血复发的患者中,13例血糖未行规律控制,而在未复发患者中仅10例。结论 球囊扩张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TASC A + B型优于TASC C + D型。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和TASC分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混合机--SJHS系列双层高效混合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新一代的SJHS系列双层高效混合机,它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如增加了过渡搅拌件,使物料混合均匀度、残留率等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机体的密封和机体占地面积等得到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估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联合无水乙醇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孤立肾错构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例孤立肾错构瘤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多次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根据每次随访结果以不同栓塞材料再次作栓塞治疗。采用CT增强或MRI平扫检查随访患者病灶清除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6例患者每次栓塞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每例患者平均手术3次,平均手术间隔时间约1年,平均随访时间2.5年。术后3、6、12个月随访提示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联合PVA颗粒栓塞可缩小病灶,但不能清除病灶;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联合无水乙醇栓塞可清除病灶,远期随访未见原病灶复发。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联合无水乙醇可安全有效地栓塞肾错构瘤,可能是孤立肾错构瘤患者栓塞治疗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