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程云辉  贾振宝 《食品与机械》2004,20(6):57-59,60
大豆低聚糖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因而在食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文章论述了大豆低聚糖的分布、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理功能和理化性质,并从提取、纯化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大豆低聚糖制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茶色素是茶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龋护齿等多种药理功能。本文综述了茶色素的生理功能、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红花山茶油是具有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丰富活性物质的特有茶油品种。采集浙江代表性红花山茶籽11种,分析出仁率和籽仁常规营养指标等原料性状,并通过超临界CO_2法萃取山茶油进行脂肪酸组成以及活性物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干基籽仁粗脂肪为57.31%~68.78%,粗蛋白6.92%~10.64%,总糖质量分数20.41%~28.90%;超临界萃取红花山茶油的油酸质量分数为81.93%~84.42%,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7.81%~89.88%,α-维生素E为36.23~58.46 mg/100 g、角鲨烯为16.80~53.56 mg/100 g、茶多酚为43.44~76.76μg/g、茶皂素为2.36~4.86 mg/g。浙江红花山茶籽仁粗脂肪均值,油中油酸质量分数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普通山茶油,其中油酸质量分数优于其他品种红花山茶油;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浙江红花山茶籽性状、油品质指标得到最优的采样地均为常山县芳村镇。  相似文献   
4.
茶绿色素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临安低档绿茶为原料,提取茶绿色素,以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茶绿色素微胶囊包埋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微胶囊包埋条件为:芯壁比1:6,壁材麦芽糊精14.5%,蔗糖酯0.8%,进口温度160℃,进料量53 mL/min,最佳条件下茶绿色素包埋率为88.53%,微胶囊产品中叶绿素含量为5.65 mg/g.  相似文献   
5.
从大豆中分离制备β—伴球蛋白,对通过电泳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分级盐析(70%~90%)和凝胶过滤(sepharose 6B)分离纯化大豆中的β—伴球蛋白。免疫电泳的结果证实所提取的β—伴球蛋白纯度很高,大豆中的其它成分与β—伴球蛋白抗血清无交叉免疫反应。SDS—PAGE的结果表明本实验所提取的β—伴球蛋白是由不同形式单体组成的复合物,共有6种亚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利用低档红茶碎末提取茶色素后的茶渣制备速溶茶粉。方法: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速溶茶粉浸提工艺。结果:最优浸提工艺条件:浸提温度75℃,固液比10.5:1,浸提时间26min,提取率为17.35%。结论:提取茶色素后的茶渣可制备速溶茶粉,提高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豆制品中豆腥味的产生原理及消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豆腥味的产生机理,并对与此有关的脂氧酶的性质作一简要叙述。最后对各种降低豆腥味的加工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利用酶处理提高油的浸出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大豆为例讨论了酶处理的原理,方法和各因素对油的浸出率的影响,实验得知酶处理不仅可缩短油的浸出时间,还可增加油的产量,提高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的C18色谱柱的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测定牛乳中主要过敏蛋白α-乳白蛋白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Alltima-C18(4.6 mm×200 mm,5μm),柱温为45℃,UV检测波长215 nm,流动相A为含0.1%三氟乙酸的超纯水,流动相B为乙腈:超纯水:三氟乙酸=400:100:0.5,采用梯度洗脱方法,流速0.8 mL/min。结果表明:α-乳白蛋白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 000μg/mL(r=0.990 9);α-乳白蛋白平均回收率为97.27%,RSD=0.76%(n=5);该方法简便、准确,适合于乳制品中α-乳白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