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6篇
冶金工业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不同护色剂抑制鲜切藕片褐变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护色剂处理鲜切藕片,4℃下贮藏,于0、3、6、9、12天分别测定藕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及褐变度,并进行感观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褐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0.3%L-cys和0.1%EDTA-2Na处理鲜切藕防褐变的效果较其他护色剂要好,且可维持PPO活性及总酚含量在较高水平。综合护色效果顺序是:0.3%L-cys>0.1%EDTA-2Na>0.2%Zn(Ac)2>0.2%AA或0.2%CA>0.2%EA。  相似文献   
2.
鲜切果蔬中微生物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是影响鲜切果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对鲜切果蔬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鲜切果蔬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情况,着重介绍了抑制鲜切果蔬中微生物生长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栅栏技术在鲜切果蔬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栅栏效应是食品保存的根本所在。在概要介绍栅栏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栅栏技术在鲜切果蔬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其中涉及鲜切果蔬各生产环节的最新知识。展望了鲜切果蔬中栅栏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欧缬草的化学成分类型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欧缬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鲜切链藕酶促褐变底物的分析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鲜切莲耦贮藏期间的酶促褐变及其褐变底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切分后莲藕组织中新合成的及与多酚氧化酶(PPO)作用的酚主要为FP,鲜切莲藕贮藏6d后游离酚(FP)与褐变度(BD)两者的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r=0.959),组织中PPO活性与FP、儿茶酚表现为同步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采用薄层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确定儿茶酚在鲜切莲藕褐变前后发生明显量的变化,由儿茶酚与PPO作用后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鲜切莲藕自然褐变产物基本相同的结果,初步认为儿茶酚是鲜切莲藕的主要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远东疣柄牛肝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和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远东疣柄牛肝菌中分离鉴定出11 种化合物:5-(L)-羰基-四氢吡咯-2-甲酸甲酯(A)、5-(L)-羰基-四氢吡咯-2-甲酸(B)、腺苷(C)、尿嘧啶核苷(D)、α-甲基-D-呋喃核糖(E)、(2R,3R)-2,3,4-三羟基丁酸(F)、2,2,5,5-四甲基四氢呋喃(G)、D-阿拉伯糖酸-1,4-内酯(H)、2-乙酰胺基-1,6-脱水-2-脱氧-D-吡喃型葡萄糖(I)、2-乙酰胺基-1,6-脱水-2-脱氧-D-吡喃型半乳糖(J)和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K)。结论:化合物A、B和E~J为首次从远东疣柄牛肝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鲜切莲藕酶促褐变底物的分析确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鲜切莲藕贮藏期间的酶促褐变及其褐变底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切分后莲藕组织中新合成的及与多酚氧化酶(PPO)作用的酚主要为FP,鲜切莲藕贮藏6d后游离酚(FP)与褐变度(BD)两者的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r=0.959),组织中PPO活性与FP、儿茶酚表现为同步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采用薄层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确定儿茶酚在鲜切莲藕褐变前后发生明显量的变化,由儿茶酚与PPO作用后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鲜切莲藕自然褐变产物基本相同的结果,初步认为儿茶酚是鲜切莲藕的主要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