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辣木籽壳作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时间、颗粒大小、温度、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辣木籽壳加入量为10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5h,颗粒大小80目,温度25℃,亚甲基蓝溶液浓度200mg/L,pH5;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25mg/g;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3.
旨在为复合风味牛油基火锅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以牛油和巴沙硬脂为原料,在不同温度(80、100、120 ℃)下熬制不同时间(20、40、60 min)制备牛油基火锅油,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熬制条件下牛油基火锅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以及其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考察熬制条件对牛油基火锅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火锅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萜烯类、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量在79~109之间,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有10种,主要为萜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其中不良风味物质(E)-2-壬烯醛对熬制温度为120 ℃的火锅油风味贡献最大,与未经过熬制的牛油-巴沙硬脂火锅油的相同;而以鸡香和鸡油味为风味特征的(E,E)-2,4-癸二烯醛对熬制温度为80、100 ℃的火锅油风味贡献最大,且在100 ℃下熬制60 min制备的火锅油的(E)-2-壬烯醛的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最低〔在检出(E)-2-壬烯醛的所有火锅油中〕;熬制条件对火锅油样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熬制温度下熬制60 min内,火锅油的酸值(KOH)(< 1.40 mg/g )无显著变化,而过氧化值在80、100 ℃下随熬制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120 ℃时呈下降趋势,但均符合DBS50/022—2021要求;120 ℃下熬制60 min的火锅油全氧化值和茴香胺值明显高于80 ℃和100 ℃的;随熬制时间的延长和熬制温度的升高,火锅油的颜色越深;经风味、色泽、外观、黏性/硬度等感官评价,100 ℃熬制60 min的火锅油总体感官得分较高。综上,在100 ℃下熬制60 min制备的牛油基火锅油的综合品质较佳,可作为适宜的牛油基火锅油的熬制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为自由基引发剂,使没食子酸与海藻酸钠接枝,赋予海藻酸钠抗氧化性、抑菌性等新的特性。结果表明:当添加过氧化氢和抗坏血酸5.54mmol(摩尔比3.51.0)时,接枝度最高为4.260mg/g。衍生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证实了没食子酸成功接枝到海藻酸钠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发现衍生物的热稳定性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该衍生物表面变得粗糙。当海藻酸钠—没食子酸衍生物浓度为4mg/mL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2.0%,远高于海藻酸钠的清除率,表明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相比海藻酸钠,该衍生物对车厘子的涂膜保鲜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分子结构、反应活性位点(分子表面静电势、原子电荷、前线分子轨道、概念密度泛函活性指数)、分子内弱作用力、芳香性以及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酚羟基氢原子(H99)附近具有分子表面静电势极大点(53.580 kcal/mol),且H99带有较高正电荷(0.352 a.u.),表明其具有较强的亲核活性,易发生亲核反应。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酚羟基氧原子(O4)附近具有分子表面静电势极小点(-36.400 kcal/mol),且O4具有较高负电荷(-0.378 a.u.),较高f-值(0.078),表明其具有较强的亲电活性,易发生亲电反应。分子内弱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范德华力与位阻作用共同维持着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分子的稳定。芳香性测定结果表明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具有芳香性。理论红外光谱数据与实验测得数据较为相似,表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可较好地研究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结构与性质。该文为揭示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深入开发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生理活性,拓宽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脂质(类胡萝卜素、植物甾醇、脂溶性维生素、n-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理功能,但其自身存在水溶性差,食品基质中功能性脂质在消化系统中溶解度低、肠胃吸收率低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善功能性脂质的水溶性、贮存稳定性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已成为普遍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有望能增加功能性脂质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扩大功能性脂质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范围。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制备所需材料和制备方法,并分析了纳米分散体系中功能性脂质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初步阐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最后,对目前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重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新型T1脂肪酶在无溶剂中催化甘油与油酸合成甘油酯,考察了水添加量(4%~8%)、温度(40~70℃)和甘油/油酸物质的量比(2∶1~6∶1)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基于反应条件,假设该酶促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建立了酶促过程中油酸酯化率的动力学模型Er=CE×[1-e-k(t-t0)],通过规划求解得到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理论上平衡时最大酯化率(CE)和酶活性发挥所需的延迟时间t0。不同反应条件对方程系数(k、CE、t0)的影响程度各不同,该结果为该酶催化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通过对比由动力学方程计算油酸酯化率的理论值与试验实测值,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996,验证了该反应是符合一级反应,也反映了该酶催化合成甘油酯过程中反应速率常数及油酸酯化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乳酸正丁酯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研究乳酸正丁酯的酶法合成工艺并对其合成过程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实现高效生产合格产品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一种估算脂肪酶催化乳酸和正丁醇合成乳酸正丁酯过程中乳酸酯化率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在选择适宜的底物摩尔比(正丁醇:乳酸=1.5:1)后,基于乳酸正丁酯的酶法合成过程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酶添加量的变化趋势,建立了乳酸酯化率的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Er, % = 0.168×D0.018×(T-7.5) ×Ln(1+100t),实验值与预测值两者相近程度的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95,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反应过程中乳酸酯化率的变化。本模型将为脂肪酶催化合成乳酸正丁酯的生产实践提供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丁二酸纤维素酯合成过程取代度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金锋  覃小丽  柴欣生 《食品科学》2014,35(23):104-107
为了有效监控丁二酸纤维素酯的合成过程中产物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变化,研究丁二酸纤维素酯均相合成的反应参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丁二酸酐/纤维素物质的量比)对产物取代度的变化趋势,探索纤维素酯合成中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建立了产物DS预测模型,即:DS = h× ln(1+k0×e-i/T ×R×t)。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反应过程中丁二酸纤维素酯的DS变化(R2 = 0.945 4),它可为纤维素酯化反应合成丁二酸纤维素酯的生产实践提供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对纸张作用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以OP-10为非离子乳化剂、SDS为阴离子乳化剂,以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为主要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情况下合成聚丙烯酸酯类乳液.探讨了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优化条件:复合乳化剂用量为4%,m(BA):m(Vac)为60:35,m(SDS):m(OP-10)为1:1,(NH4)2S2O8用量为0.5%,并对优化条件下乳液的相对分子量进行了GPC测定,浆内施胶后,对纸张性能的改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