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水利工程   9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国务院批复《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的意见明确了“开展生态用水调度,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策略。本次《综合规划》从保障河道内生态用水及改善水质着手,提出了以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为目标,开展生态用水调度为主要对策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对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促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规划目标初步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质规划目标 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在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办公会上提出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变清。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淮河流域水质保护目标为: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大运河(指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全段)及其一级支流达到地面水Ⅲ类(GB3838—88,下同)标准,沂河、沭河为Ⅲ类,其它支流为Ⅳ类。在考虑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下,对河道径流量分别采用最枯月流量90%保证值、最枯月径流量50%保证率值和多年平均流量三个特征值,计算出淮河、浉河、  相似文献   
3.
洪水资源利用生态适度性研究——以淮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资源利用生态适度性,是指在洪水资源利用时应保障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包括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脉冲性生态需水量。以淮河为背景,提出了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及脉冲性生态需水量的方法,以及洪水资源利用生态适度性的划分标准。应用结果表明,淮河洪水资源利用生态适度性的阈值为汛期天然径流量的30%。此时,淮河洪水资源利用仍有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 水对于所有生物是必需的,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生命链之一。对水污染的连续监测,是控制水污染程度、改良水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如何妥善保存、及时传播、充分利用这些水质数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微机的广泛使用,水质数据的管理从繁琐的人工书写向着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炎斋  吴培任 《治淮》2005,(10):6-8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占全国2.8%,而承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3.1%和11.7%,粮食产量占全国16.1%.由于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低承载能力的水资源条件,使得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炎斋  吴培任 《治淮》2005,(12):8-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艳  张炎斋 《治淮》2009,(12):13-14
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根据《淮河水资源公报(2007年)》,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410.78×10^8m3,较2006年增长了20.2%。淮河流域中,淮河以北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力度较大,在生活饮用、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生产、生活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地下水污染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淮河流域当前存在的水资源量严重不足、水质污染严重、流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差、外调水供水范围小和生态危机突出等主要水资源问题,针对流域实际,提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六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进行水质资料的趋势研究,此方法称为季节性肯达尔检验(Seasonal Kendall test),它具有适合于水质数据的趋势检验的许多特性,本文将这种检验对1981—1986年淮河流域56个站按月的水质资料系列进行分析,在两种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双尾的α=0.1和α=0.01),进行了COD、NH_4-N等参数的浓度趋势、输送率趋势和流量调节浓度趋势计算,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水质的污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