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悬浮填料技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极限脱氮研究,分析填充比、水温及硝酸盐氮表面负荷等关键因素对悬浮填料技术极限脱氮性能的影响,考察悬浮填料技术极限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填料填充比宜控制在35%~50%,当水温23~27 ℃,硝酸盐氮表面负荷可控制为2.5 gNO3--N/(m2·d),HRT为30 min,当水温11~13 ℃,硝酸盐氮表面负荷宜控制在1.0 gNO3--N/(m2·d)以下,HRT为1.3~1.5 h.稳定运行期间,水温11~27 ℃,进水TN为13.50~16.20 mg/L、NO3--N为11.20~12.85 mg/L,控制填料投加比为45%、HRT为0.5~1.5 h、乙酸钠投加量为50~70 mg/L时,出水TN为1.24~2.59 mg/L、NO3--N为0.65~1.58 mg/L.微生物在属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悬浮填料附着生物膜以Arobacte、Rhodocyclacea、Zoogloea和Dechlo-romonas等反硝化功能菌属为主,保证了悬浮填料脱氮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2.
3.
开展了引江济太和引江济巢工程对太湖和巢湖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关键指标TN和T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贡湖湾超过Ⅲ类地表水标准的指标为TN、BOD5和TP,引水期长江及入湖的TN和TP浓度基本高于贡湖湾;巢湖东半湖超过Ⅲ类地表水标准的指标为TP,长江水的TP和TN年均浓度均高于巢湖东半湖;在长江现状调水水质下,引长江水入太湖和巢湖不能有效降低两湖水源地TN和TP浓度。可见,外调水源虽增加了水量,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必须坚持水量与水质并重,持之以恒地进行入湖及内源污染治理,从根本上实现湖体及水源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5.
以海河流域某工业园区采用UCT(悬浮填料)工艺的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为例,结合生产运行实际,对诊断的运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精细化优化运行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碳源投加点(由缺氧池1改至"厌氧池"),在硝化液DO为6.89mg/L和内回流比200%下,系统脱氮效能强化约5mg/L;通过将厌氧池改为消氧区并按AO脱氮工艺运行,可控制硝化液高浓度DO导致的进水碳源损耗,在内回流比200%和硝化液DO为3~4mg/L下,系统脱氮效能平均强化2.14mg/L,可节省碳源乙酸钠溶液投加成本7.1万元/月,节省运行电费2.4万元/月;通过基于进水磷酸盐浓度确定化学协同除磷药剂投加量,在99%进水磷酸盐不超过1.18mg/L和PAC溶液投加量20mg/L下,二级出水磷酸盐通常不超过0.24mg/L,与优化前相比,化学协同除磷药剂投加量降低120mg/L,节省投加成本8.6万元/月;通过提升二沉池集水槽液位控制跌水充氧作用,低温季节反硝化滤池单元碳源投加量可降低约7mg/LCOD,投加成本可节省约7.1万元/月。  相似文献   
6.
南北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取低碳氮比的两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南北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性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初沉池优化运行的建议。两座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均比较突出,对于生物脱氮系统,进水中均为碳氮比的影响最大。进入雨季,相对于旱季两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和水量均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区别。两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有机物、氮和磷的日变化规律不相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有机物浓度均主要受到非溶解性有机物浓度影响。两座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有机物组分比例不同,北方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易生物降解碳源比例高,非溶解性慢速不可生物降解碳源比例低。两座污水处理厂根据进水水质特征采用不同的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19)2019年6月4日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是对GB/T 18921-2002的修订,贯彻和响应了国家现行政策,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推动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原则以及标准的核心内容等。  相似文献   
8.
9.
从产生影响因素、核算方法与低碳处理技术三个方面阐述污水处理厂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介绍近期国内外关于N2O、CH4和CO2产生的研究成果,简述排放量核算的排放系数法、现场测定法、模型法和生命周期法研究现状及适用目标,重点阐述N2O与CH4排放因子的研究及尚待完善的内容。分析“截污降碳”新要求下运行参数优化需要考虑的新要素,介绍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微藻技术等自养脱氮耦合进水能源“碳捕捉”的低碳处理技术。认为我国污水处理厂降低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能源供给方式有必要调整,低碳处理技术辅以厌氧消化-热电联产等能源回收措施,是未来污水处理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