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2.
填料的组成及配比是生物滞留系统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但当前相关的配比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建立一种以细砂为主体基质的填料配比方法,完善砂基填料配比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依据生物滞留池填料承载的主要功能,阐述了排空时间和有机质含量两个关键参数的指标内涵,论述了指标的作用与功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取值范围,并基于两个指标的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砂基填料的配比方法.基于方法构建的砂基填料生物滞留池,总体效能较好,进一步证明了配比方法的适用性.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探讨了有机质和渗透系数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模式是保障综合管廊安全、高效运营的重要基石。从综合管廊管理组织结构出发,总结国内外典型管理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特点。法国采用政府"业主自管"模式,运维管理内容全部由政府承担,成本高,缺少活力;日本采用委托的方式,将综合管廊由专业公司负责,管道科负责监管;厦门综合管廊采用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统一管理的模式,单一主体提高了简约管理;苏州桑田岛综合管廊采用专业管理与监管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综合管廊管理研究将向集约型、可复制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分析初期雨水的界定方式及其水质水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初期雨水径流管控的规范标准,指出国内关于初期雨水径流管控相关的规范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设备、收集转输设备还不成体系,缺乏对初期雨水污染特征差异、初期雨水径流管控规范要求以及雨洪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研究;通过对目前初期雨水收集转输设备的调研,分析其性能及优缺点;今后应针对初期雨水径流管控出台专项政策,编制综合雨水利用、环境保护和排水防涝等方面的雨水管控技术规范,从宏观水文角度关注初期雨水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长纤维高速过滤器的运行特性与性能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净水厂沉淀出水和长江源水的过滤试验,并与传统砂滤及已在实践中应用的两类纤维过滤器进行对比,证实了自行研制的长纤维高速过滤器的性能优势。该型过滤器在结构上的突破性改进,使纤维过滤技术更趋成熟和高效,对推动纤维过滤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水处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市相城区某圩区为例,采用Mike系列模型建立排水防涝系统耦合模型,同时考虑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排水防涝特征,将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法、水量平衡法等传统推理公式法与数学模型法相结合,评估多种情景下的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内涝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现阶段排水防涝系统主要问题在于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导致涝水无法排入河道引起地面积水,排水防涝措施应首先提升管网排水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适当提升河网蓄泄能力,使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标准相匹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平原河网区二级排水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LID设施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但目前LID设施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的评估与优化研究不足.文章以南京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和MIKE11构建了降雨径流与河道水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LID设施建成后,区域节点积水数量明显减少,河道水质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但...  相似文献   
8.
杨烨  董鹏  陆敏博 《净水技术》2023,(3):143-150
为了筛选出对氮、磷等营养物具有高效吸收性能的生物滞留池植物,通过营养物耗竭法研究了翠芦莉、美人蕉、黄菖蒲、再力花、鸢尾和雨久花6种常见植物对硝态氮(NO-3-N)、氨氮、溶解性总磷(TSP)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48 h水力停留时间内6种受试植物对NO-3-N的去除率在12.89%~53.58%,对氨氮的去除率在36.38%~88.25%,6种植物对氨氮亲和力和吸收效果高于NO-3-N;对TSP的亲和力和吸收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可达80%。考虑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NO-3-N含量较高时,宜选用黄菖蒲,低、中浓度NO-3-N含量宜选用鸢尾;氨氮含量较低时,宜选用翠芦莉,中、高浓度氨氮含量宜选用黄菖蒲;低浓度TSP宜选用翠芦莉,中、高浓度TSP宜选用雨久花。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市312国道姑苏区段改造为例,分析其在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从公路向城市道路功能转变的缘由。在设计层面,结合案例,就道路功能定位的确定、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关键节点的处理、公共交通的优化、与轨道的衔接、管线综合的完善等改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论述,指出公路市政化改造应先做好道路功能定位转变的论证,改变以机动车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