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3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对于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毛管压力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等分析测试手段,根据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碎屑颗粒粒度、砂岩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区目的层可划分出9种成岩相带,主要以优质储层与非优质储层的组合形式出现。位于致密相之间的石英加大胶结混合孔隙相、自生高岭石胶结晶间孔相以及粘土杂基混合充填溶蚀相,是发育优质储层的良好成岩相带。微裂缝的发育以及溶解作用的发生,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普通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冷热台均一温度、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乌审召地区盒8、山1段储层砂岩流体包裹体的形态、温度、盐度及成分等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自生矿物形成条件及次生孔隙成因,识别出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以及CO_2包裹体3种包裹体类型。研究认为,研究区存在低温低盐度、高温高盐度两期流体充注过程,并伴有中-低成熟度、高成熟度两期明显的烃类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烃类进入储层的时间主要在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烃类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以及CO_2是造成砂岩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后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四2区石炭系油藏为典型的基底潜山型火山岩油藏,为了明确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实验等资料对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裂缝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四2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类型包括构造裂缝、风化缝、成岩缝以及构造—风化缝,以构造裂缝和风化缝为主|裂缝延伸主要在10~30cm之间,裂缝倾角大,以30°~60°和>80°为主|岩心裂缝平均密度为10~15条/10cm.裂缝综合评价表明:纵向上,裂缝发育段多距石炭系顶部古风化壳30~150m,平面上,裂缝发育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Ke114井—J354井—J353—J352井区、J153井区、J45井断裂两侧、J332井—J324井—J336井—J340井区向北到克—乌断裂一带。  相似文献   
5.
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和山2段储集岩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蚀作用。砂岩经历了早期成岩阶段A,B期和晚期成岩阶段A1,A2和B期的成岩演化过程。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分别造成22%和15%的原生孔隙丧失。砂岩中粘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占总孔隙的60%以上,是砂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构造裂隙孔对砂岩储集性能的改善不明显。研究区发育6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成岩相带,其中石英加大胶结组合孔隙相和自生粘土衬边胶结溶蚀孔相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储集相带,二者的叠加和改造部位是气藏发育的最有利地带;粘土杂基充填微孔相和自生粘土胶结晶间孔相是较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杂基蚀变水云母充填压实紧密相和钙质胶结交代致密相不利于孔隙的发育和天然气的储集。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称块图法和遗传优化算法的反向法变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变极绕组设计的双极对数槽相位图和对称块图法,将当前求解离散优化问题最有效的方法-遗传算法引入变极绕组的自动设计中,并以常用的反向法变极为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了变极绕组设计中完全排除设计者主观经验的因素,从而实现了变极绕组设计的计算机自动化,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该理论有方法的先进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震后人员被埋,确定人员被埋位置是提高救援效率、救援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手机主动诱发技术及TDOA定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手机的空间定位搜救系统。系统计算出目标手机的三维坐标,直接反映出被埋人员的二维平面位置及被埋深度,对救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定位计算中,引入了NLOS衰减因子,通过梯度算法,迭代更新衰减因子,可以有效消除NLOS对测距的影响。最后仿真表明,该文定位方法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可以应用于震后人员搜救中。  相似文献   
8.
震后人员被埋,确定人员被埋位置是提高救援效率、救援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手机主动诱发技术及TDOA定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手机的空间定位搜救系统。系统计算出目标手机的三维坐标,直接反映出被埋人员的二维平面位置及被埋深度,对救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定位计算中,引入了NLOS衰减因子,通过梯度算法,迭代更新衰减因子,可以有效消除NLOS对测距的影响。最后仿真表明,该文定位方法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可以应用于震后人员搜救中。  相似文献   
9.
升平气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岩性学与岩相学、火山活动机制等研究结果显示,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少量火山碎屑熔岩、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次火山岩。熔岩以流纹岩为主,少量英安岩。营城组重点含气层段营三段可划分为4个火山喷发-喷溢旋回。火山活动以喷发频率高和喷发迅速、间隔时间短和冷凝迅速、较强烈的中心式爆发与较宁静的裂隙式溢流喷发交替为特征。可识别出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火山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火山沉积相5个相和溅落熔岩、火山碎屑岩、熔岩、火山重力流、火山颈和次火山岩6个亚相。高产气流井主要位于火山爆发相以及爆发相与溢流相互层地带。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岩性、岩相、火山岩厚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控制,其次受火山活动特点、古地貌、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柴达木盆地E区大型背斜构造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在二维地震数据闭合差校正、邻区井标定引入及精细层位解释基础上,利用改进算法的Kohonen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二维地震相划分研究,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滩坝等微相。本文研究认为,研究区古流向为南东—北西向,储集砂体较发育,主要富集于研究区中部,现今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