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油井低液低产、地层能量严重不足,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储层敏感性、注水水质、注入水的配伍性等方面分析了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认为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水敏、酸敏、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及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这为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的开发调整、措施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冷43块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模拟辽河冷43块稠油油藏的烧结模型上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起泡剂HL-1溶液与氮气质量比为1:1,驱替流量按相似条件求出,驱替程序包括:饱和地层水,水驱,氮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常压下在均质模型中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时,阻力因子随LH-1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略减小,在30、60、80℃下,0.5%LH-1浓度时分别为5.81,5.78,5.67;后续注水时残余阻力因子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在以上3个温度下分别为1.83,1.78,1.68。在非均质模型上,在围压高于内压2MPa条件下,高渗低渗层流量比在水驱时为3.00~3.17。注入1.0%LH-1溶液和氮气时下降至1.44~1.67,后续水驱时回升至2.08~2.23;常压(0.1MPa)、60℃或80℃下该组流量比值相差不大;60℃、压力0.1、10、20MPa下的该流量比,注剂时分别为1.44,1.63,1.67,后续水驱时分别为2.08,2.08,2.13。两组实验结果表明:LH-1的浓度宜选择0.5%~0.6%;同时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可在岩心中产生泡沫,泡沫先进入高渗层,起调剖和使后续泡沫流和水流转向的作用;在高压下泡沫仍具有这种调剖和使流体流转向能力,只是略有减弱。表2表4.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对高凝油物性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高凝油一般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凝固点与地层温度接近的高凝油易产生冷伤害,开采难度大。针对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过程中,二氧化碳对高凝油的粘度、流动特性、凝固点的变化开展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溶解后高凝油粘度大幅下降、凝固点大大降低,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可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冷43块油藏实际情况,压制了平面非均质性单层模型、纵向非均质性三层模型,研究了不同气液比、不同起泡剂浓度、不同温度和回压下氯气泡沫在模型中的驱油能力.为该油藏开展氮气泡沫驱油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页岩孔隙特征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重要因素。综合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液氮吸附等技术,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段上部气层孔隙特征进行研究,对比上下部页岩孔隙发育特征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下部气层有机碳含量高,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体积基本大于0.02 mL/g,BET比表面积基本大于20 m2/g;上部气层有机碳含量低,孔隙类型主要为微裂隙、黏土矿物孔,孔体积主要分布在0.016~0.02 mL/g,比表面积主要为12~20 m2/g。结合单井含气量测试结果,发现有机碳含量与含气量相关性最好,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次之。以此为基础,开展上部气层含气性评价,认为⑧小层为上部气层含气性最佳层段,⑥和⑦小层次之,⑨小层最差。   相似文献   
6.
国内高凝油一般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凝固点与地层温度接近的高凝油易产生冷伤害,开采难度大。文章针对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过程中对高凝油的粘度、流动特性、凝固点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溶解后高凝油粘度大幅下降、凝固点大大降低,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二氧化碳吞吐开采高凝油可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于特低渗透油藏,一般其采收率较低,在低含水期含水上升率较高,在高含水期含水上升率则较低。根据安塞油田坪北区延长组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规律,特低渗透油藏的采液指数、采油指数呈现3个变化阶段开采初期含水较低时,采油(液)指数下降较快;含水处于15%~50%阶段时,采油(液)指数下降速度变缓;含水高于50%时,采油指数继续下降、采液指数开始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8.
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超稠油油藏多轮次蒸汽吞吐开采的生产现状,对所取的馆陶组和兴隆台组残余油进行了族组分、全烃色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馆陶组原油中沥青质含量高达57.34%,非烃为14.28%,芳烃为14.34%,饱和烃为14.04%;兴隆台组原油中沥青质含量高达51.78%,非烃为26.99%,芳烃为8.78%,饱和烃为12.47%。兴隆台组原油含有少量的芳烃,正构烷烃基本上被生物降解,最后峰值为甾萜生物标志物;馆陶组原油色谱图与兴隆台组原油基本一样,但中间多了2个峰值,这是微量异构烷烃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非砂岩油气资源丰富,盐间非砂岩油井由于应力敏感性较强和结垢堵塞地层等原因,一般初期产量高,但产量递减迅速。针对盐间非砂岩油井结垢问题开展结垢成分分析、结垢原因分析、结垢趋势预测,提出采用酸化体系解堵措施并现场应用8个周期,取得较好的效果,累积产油近3000t,平均酸化有效期达100d。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井产量递减规律和影响产量递减典型曲线的主要因素,依据该区块典型页岩气井生产数据,采用拟合方法,建立了归一化拟产量与物质平衡时间的递减典型曲线,分析了气井初始产能、生产时间、配产、产水量、地层压力和井底流压对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和可采储量评价的影响,并研究了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在页岩气井可采储量评价、合理配产、流动阶段划分等3个方面的应用问题。研究表明,采用产量递减典型曲线评价可采储量时,既考虑了研究井目前的生产特征又可反映后期变化特征,因此该方法较常规的物质平衡法、弹性二相法、经验类比法更为可靠;页岩气井产能和生产规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应动态合理配产,注意分区、分井、分阶段的差异性;对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取归一化拟产量和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后,在完整的生产周期内可根据斜率判别页岩气井所处的流动阶段。该研究结果可为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井可采储量评价、合理配产和区块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