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冶金工业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用核磁共振研究低渗储层渗流能力及驱替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曰强  乔向阳  袁昭 《吐哈油气》2004,9(3):277-279
吐哈盆地已投入开发的鄯善、丘陵、温米油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油田,目前均已进入中高含水递减阶段,针对这类储层的地质特征、渗流特点,首次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储层渗流能力及可动流体分布研究,确定其可动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低渗透储层驱替机理。对指导油田的合理开发和调整挖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曰强 《吐哈油气》2004,9(2):112-116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国吐哈、长庆等低渗透油田已开展注气的现场试验,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该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系统总结了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方法,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潜力和今后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采用正方形五点法面积井网、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方式,注采井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成40°夹角,利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该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为35 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采取多种综合调控措施,控制微裂缝开启和含水上升速度,注水后81%油井见效,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0%左右,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0.9倍以上,油藏以2%采油速度稳产6 a,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吐哈盆地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低渗透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定量测试,评价了储层流动能力,建立了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研究了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全直径岩心不同驱替阶段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表明:各类储层渗流能力差异较大,储层沉积微相、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渗流能力的大小,注水驱替过程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毛管孔径中.该研究对制定油田调整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辨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1→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一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通过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研究确定了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35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控制微裂缝开启和含水上升速度,注水后81%的油井见效,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0%左右,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0.9倍以上,油藏以2%采油速度稳产6年,预测最终采收率26.8%,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红连边底水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小型块状边底水油藏特征,编制了适合油藏特点的开发方案,在开发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合理调整,探索出低含水期控制液量、中含水期油水同采、高含水期老井侧钻、关井压锥等有效防治和治理底水锥进的新方法,形成了小型边底水油田开发的成熟技术。实现了油田高速高效开发,为今后同类型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混相驱开发过程中所暴露的气水切换难以实现、分层开采差异大、部分油井见边底水后合理调控等问题,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应用先进的GEM组分模型进行整体数值模拟研究,评价了地下流体及压力分布状况,预测了剩余油分布,设计四套方案进行了开发方式优选研究,制定了构造西块气水切换混相驱开发、东块注水开发、完善注采井网、进行分层调控等开发技术对策。该油田通过及时进行开发方式调整、钻新井完善井网、分层合理配产配注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构造西块混相驱开发,以及连续5年高速稳产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文献[1]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并导出了相应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通过这些理论研究,表明Wp C型和Lp C型水驱特征曲线只是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参数值分别取0和1时的两种特例。而对于大多数注水开发的砂岩油田,其水驱油特征一般介于活塞式驱与非活塞式驱之间,因此应选用过渡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评价和预测,否则将会出现应用Wp C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可采储量偏小,应用Lp C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可采储量偏大,以及在高含水期Wp C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和Lp C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下滑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作);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体较孤立,河口砂坝相对比较发育。利用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从井孔扩展到井间,从一维扩展到二维和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