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储集层有机包裹体测试分析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时间和期次等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克拉 2气田 4口探井和KL3井取心层位岩样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镜下观察 ,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有机包裹体内含物的成分进行测试 ,进行有机包裹体种类、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克拉苏构造带曾有两期油气运聚事件 :第一期在构造抬升至现今埋深 ( 350 0~ 4 0 0 0m)之前的成岩早期阶段 ,克拉 2构造和克拉 3构造都是在胶结作用开始时就有油注入 ,并一直存在于地层中 ,有机包裹体丰度低表明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油藏。第二期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变形阶段 ,克拉 2构造有大量的天然气向上运移直接进入该构造储集层中 ,但克拉 3构造未见天然气活动 ,仅有这一时期开始时的轻质油运聚和稍后的重质油运聚。照片 9图 1表 1参 4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以塔中奥陶系储集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油气包裹体丰度、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史.流体包裹体分析首先研究包裹体岩相学,即借助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划分包裹体组合,再选择包裹体组合内的盐水包裹体和油包裹体开展显微荧光光谱、显微测温研究,最后根据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并结合PVT模拟分析油气充注史.包裹体分析应注意:①样品的选择和处理;②利用包裹岩相学,综合包裹体组合和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史;③确定所用盐水包裹体是成岩次生产物且与油气包裹体共生,避免利用数量不足或者没有严格分期次的包裹体数据来解释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④结合井底温度,考虑碳酸盐岩中包裹体捕获后的再平衡以及包裹体超压捕获对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的影响.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揭示塔中奥陶系储集层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存在低盐度、中等盐度、高和超高盐度的4种类型地层水,后两者可能与塔中潜山带变形引起的咸水流动有关.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3.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25  
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一粗粒砂岩最为有利.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一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图7表1参16  相似文献   
5.
塔中26-24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烃包裹体。通过对烃包裹体的赋存位置、生长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和烃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分析,认为塔中26-24井区存在Ⅰ,Ⅱ,Ⅲ 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Ⅰ:OL+OLG)以浅褐色、无色液烃包裹体为主, 在紫外光下发中等强度的黄白-黄色荧光。第Ⅱ期烃包裹体(Ⅱ:OLG+OG)多为无色、极浅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发强的蓝白色-蓝色荧光。第Ⅲ期烃包裹体(Ⅲ:OLG+OG+OA)多为浅褐色、褐色、深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发强的黄-黄褐色荧光。其形成温度范围分别集中在80~90,90~100和97~110℃。结合本区地质背景,认为塔中26-24井区油气藏存在3个成藏期,即晚海西期中质油成藏、早喜马拉雅期轻质-凝析油气成藏和晚喜马拉雅期高成熟油。  相似文献   
6.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形成Ⅱ期浅褐色液烃包裹体;之后的火山热液作用,深部高成熟度油气大量广泛地进入奥陶系储集层,形成大量Ⅲ期烃包裹体,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2次、也是一次重要成藏期;Ⅳ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先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的高部位区TZ26-TZ62油气的大量充注,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3次成藏,之后,先前形成的油气进行调整,在部分井区天然气直接充注。Ⅰ-Ⅱ期烃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足迹",Ⅲ-Ⅳ期是油气成藏的"历史",并且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找高产油气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塔中Ⅰ号带奥陶系烃包裹体荧光特征与成藏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显微镜下烃包裹体的荧光特征、与方解石脉的穿插关系以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储层中发育的烃包裹体划分为4个期次;结合塔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特点,研究区四期烃包裹体分别对应着4个油气成藏期次,即志留纪末低成熟油形成时期,海西晚期生油期,早喜马拉雅期凝析油-湿气形成期,喜马拉雅期后期干气阶段。这4期烃包裹体在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中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东南浅埋藏油区向西北深埋油区将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包裹体分布情况分成4个区域,其中第Ⅲ,Ⅳ期烃包裹体古油对现在油气藏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 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鼐 《居业》2024,(3):233-235
近3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混凝土结构因其材料省、施工速度快、耐久性能好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型式。然而,由于混凝土结构物的广泛使用,其缺陷也日益显现,最突出的就是裂缝。从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出发,着重介绍目前常用的裂缝检测判断方法,裂缝治理与控制,开裂混凝土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共见到2期烃包裹体: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和Ⅱ期发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光性特征和组分分析:Ⅰ期烃包裹体为成熟的中质油,Ⅱ期烃包裹体为成熟—过成熟的轻质凝析油。油源对比认为,形成这2期烃包裹体的主力烃源岩是阳霞凹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通过包裹体测温、捕获深度计算及埋藏史恢复,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早—中期(17—10 Ma),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晚期—库车组沉积中期(10—5 Ma)。迪北气藏所在的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自中新世以来快速沉积,快速沉降,导致其具有多期连续成藏的特点,先后形成Ⅰ期和Ⅱ期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