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薄片分析表明文昌A凹陷珠海组二、三段主要孔隙类型为次生孔隙。综合利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同位素、典型矿物识别等对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4种溶蚀成因机制。扇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方解石沉淀和溶蚀残余钾长石指示早期淡水溶蚀作用。两期油气充注确定了有机酸的溶蚀时间。利用重晶石和金红石确定了酸性热液溶蚀成因,利用取样资料和铁白云石分布确定了无机CO2溶蚀的成因。并根据以上成因机制预测次生孔隙的分布,认为南大断裂带和6号断裂带次生孔隙带发育,是文昌A凹陷下步深层低渗储层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叠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复杂多样,应力场多变。新三维地震及探井等资料的日渐丰富,为研究该凹陷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文中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具有伸展—反转—再伸展—再反转的脉动式演化特征。这种脉动式构造演化,不仅控制了文昌B凹陷烃源岩、储盖层的发育,而且导致珠海组二段和珠江组二段不同性质的圈闭在纵向上叠加,有利于形成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因此,对于文昌B凹陷的勘探,应结合构造演化特点,既要注重特定演化阶段圈闭的特殊性,也要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叠合造成的复式成藏效应,进行多层系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量的地震、钻井资料与相关分析成果,开展了东沙运动在琼东南盆地的表现形式、发育时限、动力学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东沙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沉积间断、地层侵蚀、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其中褶皱变形在深水区较陆架区更为显著;沉积间断在盆地西部陆架区规模最大;地层侵蚀在盆地东部陆架区最为明显,在其它区域主要表现为水道下切;断裂活动在盆地东部陆架区及宝岛、长昌凹陷最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长昌凹陷及各深大断裂带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沙运动开始于中中新世中期(约14.5Ma);结束于晚中新世中期(约7.2Ma);其动力来源主要与盆地东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及南海板片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有关。同时,指出了该构造运动导致的沉积间断及地层侵蚀为盆地内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及海底扇等重力流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及物质基础,所引起的岩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变形对本区烃源演化、油气输导及圈闭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伴生的岩浆活动增大了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CO2风险。  相似文献   
5.
张迎朝  徐新德  尤丽  袁冰  甘军  李辉  邓广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9):1320-1328,1450
利用海上钻井分析测试、地震等资料,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成藏综合研究方法,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主要低渗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文昌A凹陷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为主,为成熟的油型气,有别于邻区莺-琼盆地崖城13-1气田的煤型气。文昌A凹陷天然气源自下渐新统恩平组,且恩平组发育大范围的母质类型较好的浅湖相沉积,提升了该区油气资源潜力。5Ma以来天然气充注珠海组圈闭,目前珠海组储层因埋深大而变得致密。气源充足、源-储紧邻且压差大、油气运移通道畅通,是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地质条件。 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北部坳陷带是新生代断陷盆地,始新世为断陷发育期,具有陆相断陷湖盆发育背景;类比古气候、结合古地形分析表明,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断陷湖盆具备发育中深湖的条件,地化分析证实存在较高含量的C_(30)-4甲基甾烷,表明烃源岩以中深湖相为主,控凹断层活动速率分析表明断陷具备快速沉降条件。始新统地层地震相具有低频、连续、强振幅的反射特征,表明北部坳陷带中深湖相分布面积较大;盆地模拟技术显示北部坳陷带生烃量较大,属于潜在富生烃凹陷。  相似文献   
7.
低渗凝析气藏的成藏机理是影响文昌A凹陷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效的关键问题。运用烃源岩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天然气地质条件、气藏特征及成藏动态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如下新认识:①研究区下渐新统恩平组一段厚层湖沼相、滨浅湖相泥岩是主要的优质气源岩,该套烃源岩分别与恩平组二段、珠海组发育的(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储层形成 “自生自储” 和“下生上储”2套成藏组合;②恩平组、珠海组储层埋深大于3 500m,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了“甜点”储层的分布;③恩平组、珠海组储层“先致密、后成藏”致使油气的运移距离较短,具备“近源运移、晚期成藏”的特征。根据上述新认识提出2种成藏模式,即陡坡带垂向运聚模式和缓坡带垂向+侧向运聚模式,并指出北部缓坡带是下一步新领域拓展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