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合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解析及盆地动力学理论方法,对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分带进行了断裂组合形态、构造样式及特点的详细研究,总结了三大断裂体系:西部右行张扭走滑断裂体系、东部伸展断裂体系、早—中中新世浅层小断裂体系,揭示了各断裂带构造样式及力学成因机制。并综合区域层序地层研究资料,提出了长昌凹陷张扭走滑形成的负花状断裂带及伸展背景下逆牵引构造带为2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
结合地震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通过已钻井岩性、测井、有机地化等资料分析,对控制文昌C凹陷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构造恢复表明凹陷内文昌组二段、三段上部2套烃源岩受后期地层剥蚀影响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能力较强;文昌组三段储集体钻井取心砾石发育,成分主要为火山岩砾石,可见玻屑及晶屑,薄片正交光下喷出岩占整个视域40%以上,最高达73%,综合认为该段为受火山活动影响的碎屑岩储层,仍可作为较好储层。提出了"早期大断裂+厚层上覆泥岩形成的屋脊运聚体系控油"运移模式新认识,明确了文昌凹陷珠三南断裂下降盘古近系地层、上升盘新近系地层有利圈闭带,是下步勘探评价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3.
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叠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神狐隆起珠江组一段下钙质层分布特点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神狐隆起新近系珠江组一段下储集层钙质干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合沉积矿物学、岩石学、测井学等,从沉积相带、古环境、钙质层与泥岩成岩演化及油气充注的关系分析钙质层成因及分布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钙质干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高密度、低声波时差特点,不同沉积相带钙质干层厚度、层数、频率不同,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与浅海过渡区、浅海相钙质层依次呈现减薄、层数及频率变低;古地貌构造位置越高,地层含砂率越高,形成钙质层厚度越厚;碳、氧同位素w(δ13C)为-3.32‰、w(δ18 O)为-4.69‰,形成的古地温约为40℃,为早中成岩阶段的成岩碳酸盐胶结,钙质干层在砂岩中部相对砂泥岩界面受到泥岩成岩演化排出的流体溶蚀较小,含量较高;原油充注只有使储层含油饱和度增加到一定值(40%)以后,才对地层水流动抑制明显,控制晚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本区含油饱和度在0~40%为弱的正相关性,铁白云石与总的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随含油饱和度增加略有升高,含油饱和度在40%~80%为负相关性,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随含油饱和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其对古近系天然气成藏组合时空分布的控制,认为珠海组二、三段(扇)三角洲及潮坪砂-断背斜是主要的天然气成藏组合,恩平组断陷湖扇三角洲砂-断背斜是潜在的天然气成藏组合.对新近系天然气难以大规模成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古近系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和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低渗凝析气藏的成藏机理是影响文昌A凹陷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效的关键问题。运用烃源岩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天然气地质条件、气藏特征及成藏动态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如下新认识:①研究区下渐新统恩平组一段厚层湖沼相、滨浅湖相泥岩是主要的优质气源岩,该套烃源岩分别与恩平组二段、珠海组发育的(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储层形成 “自生自储” 和“下生上储”2套成藏组合;②恩平组、珠海组储层埋深大于3 500m,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了“甜点”储层的分布;③恩平组、珠海组储层“先致密、后成藏”致使油气的运移距离较短,具备“近源运移、晚期成藏”的特征。根据上述新认识提出2种成藏模式,即陡坡带垂向运聚模式和缓坡带垂向+侧向运聚模式,并指出北部缓坡带是下一步新领域拓展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