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减振器动刚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刚度特性是减振器设计及选型的重要指标,通过改变减振器刚度和阻尼,使系统避开共振区间,以发挥减振器最佳减振效果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针对目前减振器动刚度特性研究较少的情况,提出一种减振器的动刚度计算方法。通过静力实验获取加载和卸载的变形-力曲线,拟合得出减振器静刚度值;根据静刚度值和单自由度系统动刚度计算公式获得动刚度随频率变化规律;设计减振器动刚度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动刚度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情况较好,误差平均值在6%以内,可为实际工程的减振器选型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剪切面板阻尼器(Shear Panel Dampers,SPD)在大塑性应变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利用响应面法对SPD进行优化,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宽度和厚度的SPD进行分析,并选取应变集中系数作为优化目标,当迭代计算收敛时,得到了SPD的最佳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后的阻尼器能够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变形性,为大塑性变形范围内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高机动装甲车辆对光电瞄准系统视轴高稳定精度的要求,设计了光路中嵌入快速反射镜的反射镜式光电系统复合轴稳定平台。首先,利用施奈尔反射镜定律的矢量方程,构建系统视轴矢量方程,研究其运动特性、稳定补偿原理;然后,分析了控制方法、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的截止频率26Hz,而复合控制系统的截止频率为215Hz,控制系统带宽提升了8倍以上;最后,构建了复合轴稳定平台实验装置、测试装置,介绍了实验方法、稳定精度测试原理,开展了复合轴平台与传统平台的稳定精度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复合轴平台较传统平台的稳定精度提高了5倍以上,反射镜式光电系统光路内嵌复合轴稳定平台能够实现光电瞄准镜的高精度稳定。  相似文献   
4.
机载光电吊舱的风阻力矩是吊舱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忽略载机的影响,仅根据吊舱自身模型来计算风阻力矩,将带来较大的计算误差。在考虑载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两阶段法"的光电吊舱气动力矩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计算某低纬度区域警用无人机光电吊舱的方位风阻力矩,所得结果与物理背景及实际现象相符,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为高效、准确地计算吊舱风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Workbench平台无人机光电吊舱风阻力矩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载光电吊舱所受的气动载荷会对其自身的运动特性产生影响,受到了结构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传统的计算方法是基于经验公式来计算风阻力矩,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计算吊舱的风阻力矩。基于Workbench平台获得吊舱在方位和俯仰运动下的风阻力矩结果,同时给出了不同角度下的变化趋势。该方法具有在较短时间内给出计算结果的优势,满足工程任务节点高度时效性的需要,也给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瞄准吊舱的伺服单元和结构单元成强耦合关系,为了使系统获得良好的伺服特性,需要对系统谐振进行抑制;利用电机扫频获得系统重要谐振点,给出基于质量特性与传力路径方式双重模式并行的瞄准吊舱分析模型简化方法,并根据吊舱结构特征详细设计和实施了模态测试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基于频率区间逼近与振型视觉匹配双重评价指标的模型快速确认方法,它使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能迅速直接进行闭环验证;整个仿真-测试链路方便设计人员掌握,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机载光电吊舱光轴的热变形问题,在国内外吊舱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的计算模型。选取其中作为传感器直接载体的光具座进行研究。建立光具座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来分析温度变化对各传感器光轴之间平行性的影响。首先在HyperMesh软件中生成高质量的六面体网格。随后在ANSYS软件中使用集中质量点在传感器的质心位置模拟传感器光轴。和光具座刚性联接。同时选取室温为热应变基点,激光传感器光轴为基准轴,分别得到高温和低温下其余光轴在方位方向和俯仰方向的相对偏转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光具座本身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