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9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2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INTRODUCTIONNewmaterials ,suchasdispersionstrengthenedalloy ,amorphousandintermetallics ,canbeobtainedbymechanicalalloyingwhichsh  相似文献   
2.
高能球磨法机械镀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能球磨原理实现了低碳钢的机械镀锌,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硬度等试验方法,测定了机械镀锌层的组织,相结合与硬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高能球磨原理,能在常温,真空条件下实现无环境污染的机械镀锌层。  相似文献   
3.
4.
球磨过程中的涂层形成与粉末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Cr粉、Al粉、Cu粉、Cr20Al80粉末球磨过程中粉末粒度尺寸的变化以及磨球表面涂层的形成规律,结果发现,磨球表面涂层的形成与粉末细化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球磨初期,磨球涂层厚度迅速增加,随后逐渐趋于稳定.Cu粉末在球磨过程中未在磨球表面形成涂层.金属粉末球磨至24h后,随球磨时间增加,磨球涂层厚度几乎不再变化;除Al粉末外,其余金属粉末的细化速率降低.磨球塑性好易形成厚涂层,粉末脆性大容易细化.  相似文献   
5.
机械合金化Cu-C-Ti复合粉末的组织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宝森  王成国  姚新  徐英 《稀有金属》2002,26(6):433-435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手段 ,研究了Cu 2 %C 8%Ti(质量分数 )混合粉末在机械合金化 (MA)时的组织形态特征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Cu C Ti混合粉末经 48hMA后形成了Cu基过饱和固溶体 ;96hMA后 ,部分Ti、C溶质元素脱溶析出并且发生机械化学反应而生成碳化物TiC。MA导致复合粉末细化与扁平化 ,自由表面、晶界、亚晶界以及位错等晶体缺陷的急剧增加而明显地降低了扩散激活能 ,它是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和促进第二相析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冲模磨损和咬合的主要因素是材料与热处理,合理选用材料和正确选用热处理工艺可提高冲模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38CrMoAl钢调质与离子渗氮试样在海水和砂粒(尺寸100~1000μm)以不同速度(14,24,36,5和7m/s)冲击作用的腐蚀冲刷磨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调质试样的平均磨损速率随冲刷速度的增加发生明显变化,腐蚀冲刷磨损严重;离子渗氮试样的平均磨损速率随冲刷速度变化很小,腐蚀冲刷磨损轻微。这表明坚硬的氮化物具有优良的抗腐蚀冲刷磨损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能球磨法制备磨球表面铝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宝森  姚新  王成国  徐英 《材料工程》2001,1(3):39-41,44
利用高能机械球磨法在GCr15钢磨球表面获得了铝涂层,探讨了该涂层的组织与相结构,并且分析了其退火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 X射线衍射、SEM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 ,研究了 Cr80 Al2 0 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组织、相结构及硬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 ,Cr80 Al2 0 混合物粉未经 96 h机械合金化后 ,其组织为 Cr(Al)的过饱和固溶体加上η - Al Cr2 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在GCr15钢表面进行了固体粉末钒铬共渗试验,并运用金相,扫描电镜能谱波谱分析,硬度及耐磨性试验等方法,分析测定了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共渗层组织均匀,结构致密,具有高的硬度以及良好的滑动摩擦损性能等。用于冷作模具,能明显地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