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重要勘探层系之一,发育受岩溶作用改造的丘滩相储层,截至2018年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四段台缘区整体探明储量规模达4.085×10~(11)m~3。目前,灯四段勘探从台缘区走向台内地区,台缘和台内储层品质差异较大,台内储层发育分布的研究对后期勘探开发尤为重要。为此,基于实钻井岩心观察、地震以及测录井等资料,从沉积环境及储层成岩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区及台内区储层共性与差异性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台缘区与台内区均发育丘滩相+岩溶作用控制的裂缝-孔洞型储层,储层大面积叠置连片发育;②造成两者储层品质差异如此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有利丘滩相发育程度、桐湾末期表生岩溶强度、储层纵向发育程度及储层发育位置等方面;③根据储层发育特征研究,建立台缘区与台内区储层地震反射模式,优选及设计井型,提出针对台内区薄储层应采用水平井及大斜度井为主的勘探模式,以利于提高台内区储层钻遇率,提高单井产量。以此勘探模式指导台内区薄储层的井位部署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三级构造。经历了早、中侏罗世裂陷,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古新世—中新世伸展沉陷,上新世(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与局部走滑5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喜山运动一幕、喜山运动三幕所控制,从而形成了仙南(基底卷入型)和仙北(盖层滑脱型)两种为代表的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仙南断层的活动导致古近系原生油气藏的生成,同时起到油源通道的作用;仙北断层的活动则对古近系原生油气藏起改造作用,并导致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铁路飞速发展,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GSM-R迅速发展,网络规模急剧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干扰,排查干扰的方法途径之一就是电磁环境测试,然而电磁环境面对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由有些难以琢磨的的电磁波,位置上的轻微偏移就会影响测试的结果,甚至导致对问题不正确的判断。目前铁路行业测试电磁环境测试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前者地面定点测试,后者使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运行中测试,这就给两者在结果上带来了巨大的差距。使用无人机进行GSM-R电磁环境测试,即可减小这种差距,解决高铁建设和运营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家树 《阀门》1993,(4):32-34
针对计数器存在的调节问题,通过对计数器的分析,将它和电动装置,阀门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找出了其规律性,归纳了几个简单的公式。并着重强度了电动装置行程比对阀门启闭高度的精度,阀门密封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川中磨溪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裂缝特征及发育机理,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地球物理方法,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岩石力学实验及埋藏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磨溪地区灯四段发育张性缝、剪切缝及压溶缝,以张性缝发育为主,剪切缝及压溶缝规模较小;裂缝发育包括NW、NE、近WE和近NS向4个优势方位;裂缝充填程度高,充填物主要为白云石、泥质、沥青质、方解石和少量石英。灯四段裂缝形成于3期构造运动,第1期裂缝形成于灯桐湾运动Ⅱ幕(522.0~508.0 Ma),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欧亚板块向东碰撞的影响,主要发育NW、NS及近WE向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6.6~146.3 ℃;第2期裂缝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425.0~420.0 Ma),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冲撞作用的影响,主要发育NE向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8.0~176.0 ℃;第3期裂缝形成于燕山—喜山运动时期(75.2~75.0 Ma),受龙门山冲断褶皱的影响,主要产生微细剪切缝,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7.0~208.0 ℃。研究成果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