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10篇
建筑科学   9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首先讨论了钢管混凝土超长高层建筑物环境温度作用的计算工况的确定.在分析高层建筑物从施工到投入正常使用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温度荷载类型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分布法计算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温度荷载,确定了温度作用的计算工况.通过实例分析了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的超长高层建筑的温度作用下的效应,及在不同模型时的对比结果.  相似文献   
2.
曾欣  侯晓英  何振群 《山西建筑》2009,35(30):214-215
从结构可靠度鉴定管理、加固工程质量管理、加固工程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重点论述了结构加固工程的质量管理特点,借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结构加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结构加固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现有低成本低碳Si-Mn系冷轧双相钢化学成分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工艺研究。首先减小热轧初始组织晶粒尺寸至5.5μm,并采用≥80%冷轧压下量;其次增加退火过程中的加热速率,并快速加热至(Ac3–50℃)~(Ac3+10℃)温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损失材料塑性的基础上,可使其屈服强度增加29~76 MPa,抗拉强度增加35~100 MPa,这将为进一步提高低碳Si-Mn系冷轧双相钢综合性能及发展超高强双相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一种TRIP型双相钢经不同退火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其强塑性机制.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微观组织由约(57~58)%铁素体、(30~34)%马氏体及≥8.0%残留奥氏体组成,三相组织的协调变形机制,有利于实验钢的强度、塑性和扩孔性能的提升.在795℃退火处理有利于实验钢中残留奥氏体的稳定保留,体积分数达到12.4%,其相变产生的增强增塑效应,在强化基体的同时,还可抑制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局部软化,延迟颈缩的发生.此外,晶粒细化(98.863%的晶粒尺寸<3.0 μm)和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加(61.2%),均有效加速"位错墙"的形成,可同步提高实验钢的强度、塑性和扩孔性能,其中抗拉强度达到1095 MPa,伸长率为15.0%,扩孔率λ为55%.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工艺调控技术,实现了一种成分体系可生产具有不同屈强比的经济型冷轧DP780钢,并通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结果、TEM和SEM组织形貌特征,得到热轧初始组织、冷轧压下量、连续退火工艺对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轧初始组织为F+P(铁素体+珠光体)时,随着平均晶粒尺寸细化至约7.5 μm,屈服强度增加了50 MPa,屈强比由0.48增至0.56;当热轧初始组织变为F+B(铁素体+贝氏体)、以贝氏体为主时,屈服强度达到532 MPa,屈强比增至0.65,同时有利于保证DP780钢的扩孔性和塑性,扩孔率达到86%,特别适用于有扩孔翻边要求的汽车结构件和加强件。此外,适当增加冷轧压下量和降低退火保温温度,均有利于增强基体的强化效应,从而提高屈强比。  相似文献   
6.
对冷轧产品,尤其是应用于汽车外板的深冲类、烘烤硬化类的超低碳高表面级别的带钢而言,不允许存在欠酸洗表面缺陷。使用箱线图、控制图等数据分析手段对酸轧机组出现的欠酸洗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再生酸浓度低、在线浓度测量装置不准确、焊缝质量差是导致欠酸洗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定期校对流量表、增加再生酸浓度检测频次、修订在线浓度控制要求、提高焊缝质量稳定性等措施,降低了欠酸洗的发生量。  相似文献   
7.
对一种钒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冷轧连续退火,研究了钢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贝氏体基TRIP钢的组织由贝氏体/马氏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贝氏体区等温时间的延长,钢的抗拉强度下降,屈服强度和延伸率提高。残余奥氏体由块状向薄膜状转变,体积分数增加,薄膜状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在贝氏体板条间,厚度为50-90 nm。在400℃等温180 s连续退火钢板呈现出相对低抗拉强度(960 MPa)、高屈服强度(765 MPa)和高延伸率(22.0%)的特性,而且加工硬化指数(0.20)、各向异性指数(0.94)和强塑积(21120 MPa.%)也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种热处理工艺制度,得到不同基体组织的800 MPa级双相钢,并系统地研究了基体微观组织特征及其对强塑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组织对800 MPa级双相钢的塑性变形机制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性能产生差异。(F+M)双相钢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约28%的第二相马氏体组成,屈强比0.540,而伸长率达到23.3%;(BF+γ)双相钢由贝氏体铁素体基体组织和约24%的第二相残留奥氏体组成,其屈强比为0.702,同时扩孔率达到56%。(BF+γ)双相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厚度约为60~150 nm的γ相可有效分解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消耗裂纹扩展能量,同时诱导残留γ发生马氏体相变引起的体积膨胀还可弥合微裂纹产生的缝隙,在α相BF和残留γ两相的协调变形机制作用下,有益于提高其强度、塑性和扩孔性能。此外,(BF+γ)双相钢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至63.1%,同时基体中存在较高的位错密度,均可有效弱化微裂纹扩展的驱动能,增加其继续扩展所需能量,缓解其在变形或扩孔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9.
摘要:研究了1.2GPa级TRIP钢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性机制。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微观组织调控为针状贝氏体组织,有利于将材料组织调控为贝氏体铁素体基体,当退火温度降低至910℃,厚度为50~100nm的第二相残余奥氏体呈片层状存在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基体中V(C,N)的相间析出对强度贡献大于200MPa,且当平均列间距由34.6nm减小至28.2nm,析出粒子直径范围由3~8nm减小至2~5nm,强度贡献可增加约40MPa。在两相变形机制协调作用时,45.1%的大角度晶界以及高密度位错塞积均可有效抑制塑性变形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而晶体学特征对变形过程中位错的运动又具有约束作用,最终使得强塑性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侯晓英  毕永杰  郝亮 《钢铁》2019,54(4):63-67,82
 为了生产出具有良好表面质量和综合力学性能的TRIP980钢,从经济化、轻量化的角度出发,尝试采用低硅加磷以及钒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以及降低轧制温度,辅以分段冷却的工艺(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却)。试验结果表明,TRIP980试验钢显微组织由(44.0%~49.3%)铁素体、(37.0%~42.8%)粒状贝氏体和(13.2%~14.0%)残余奥氏体组成(体积分数),其中81.5%以上的晶粒尺寸小于4.0 μm,同时基体中存在高密度位错以及弥散地分布着直径为2~5 nm的纳米级V(C,N)析出粒子。在相变强化、细晶强化、析出强化、位错强化的交互作用下,试验钢Rm≥1 096 MPa,A80≥23.2%,n≥0.24,扩孔率不小于90%,获得了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