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3篇
轻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动态离子束混合技术在铁基材料表面上制备氧化钽薄膜.用Ar 束溅射沉积薄膜的同时,分别用100 keV,2×1017/cm2的O 离子或100 keV,8×1016/cm2的Ar 进行辐照.对两种工艺下生成的氧化钽薄膜进行了XPS、AES及RBS分析研究,结果发现,Ar 辐照下制备的氧化物薄膜主要由符合化学剂量比的Ta2O5化合物组成,引入的碳污染少.O 辐照下制备的薄膜生成了低价的氧化钽,引入了大量的碳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前吸收剂量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对低能电子束吸收剂量进行测量时,由于受到电子束穿透深度、热效应、动态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可用方法很少,通常用显色薄膜剂量片进行测量.本文采用FWT-60-00薄膜显色剂量片测量1MeV低能电子束进行辐照加工时的吸收剂量,研究了吸收剂量与束流强度、辐照时间、束下装置运行速度的关系,测量了材料中吸收剂量的深度分布,并对加速器能量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辐照时间和电子能量下,吸收剂量随束流的增加线性增长;速度较高时,吸收剂量与小车速度也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固化(EB)作为一种新型的固化技术,与传统固化方法相比较,具有高效,低成本,环保等优点,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应用于印刷业、EB油墨和胶粘剂行业中.目前已经通过电子束固化成功的涂料主要是环氧树脂体系.文章对电子束固化的另一很有前景的体系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固化的机理及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不锈钢基体上用离子束混合技术沉积SiC-C涂层,为有效提高SiC-C涂层与不锈钢基体元素的混合效应,采用涂覆后对样品进行加热处理以及在不锈钢基体上预沉积Cu薄膜的方法,试图改善SiC-C涂层与基体的混合效果。通过二次离子质谱(SIMS)测试分析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组份分布。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可以提高SiC-C涂层组元向基体的内扩散,但效果不甚显著。添加Cu层以及随后的加热处理可极大提高与不锈钢基体的混合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优化鸡头黄精、竹节黄精和马鞭黄精中7种黄酮的得率,明确各黄精电子束辐照前后黄酮的含量变化,建立指纹图谱。方法:检测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Inertsil ODS-3,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02%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柱温43℃,流速1.2 mL/min,检测波长270 nm。并建立在不同辐照剂量下的黄精黄酮指纹图谱,比较不同辐照剂量下黄精黄酮的含量变化。结果:建立的HPLC法能准确测定黄精中芦丁、杨梅素、甘草素、槲皮素、芹菜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黄精中的7种化学成分能完整出峰,分离度均>1.5,各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0.999),加样回收率97.95%~103.71%。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优化提取结果显示,在固液比为1:50(g:mL),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温度为90℃,乙醇浓度为70%的提取条件下,能得到黄精中黄酮的最大得率0.0622%。样品测定结果显示,只有鸡头黄精中含所有的7种黄酮,其余两种黄精中的黄酮成分各不相同。黄精中黄酮的含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减小。结论: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拟合黄精中黄酮的得率精密度高,拟合效果好。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精中的7种黄酮类成分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黄精中黄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确保辐照过程中人员的人身安全,对辐照加速器小车系统迷宫入口设计一种光电联锁系统。该光电联锁系统根据小车具体结构采用28组光电开关多点分布组合设计,设置于辐照加速器屏蔽室入口处,具有检测到非特定特征小车或物体进入屏蔽室时发出报警信号的功能。为辐射、化学危害,核能利用等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对设备的操作便捷性、场地安全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结合离子束混合技术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C-SiC涂层。对制备的涂层进行能量5 keV、剂量1×1018 ions/cm2的氢离子注入,模拟涂层阻止氢渗透。之后,分别将样品从273 K加入到1173 K。采用SEM、XPS和 SIMS分析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及各元素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加热处理使涂层的成分发生变化,在723 K以下温度处理时,C-50%SiC涂层仍能保持非常好的氢阻止性能,在1023 K以上温度处理时,涂层不再具有阻氢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ne terpolymer rubber,EPDM)为基材,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ethylopropane trimethylacrylate,TMPTMA)为交联敏化剂,采用60Co对其进行辐射硫化。研究了不同吸收剂量、不同TMPTMA用量对EPDM的凝胶分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空气老化测试和热重分析,研究了辐射硫化橡胶与化学硫化橡胶耐老化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TMPTMA用量的增加,EPDM的凝胶分数增加,适宜用量为EPDM质量的8%。吸收剂量在120 kGy以下时,拉伸强度、伸长率为100%时的弹性模量及邵氏A硬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断裂伸长率减小,合适的吸收剂量为约80 kGy。热空气老化后,化学硫化橡胶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迅速下降,而辐射硫化橡胶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断裂伸长率缓慢降低。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化学交联的EPDM在430℃-480℃发生热分解,辐射硫化交联的EPDM的热分解温度为480℃-530℃。这些结果表明辐射硫化橡胶比化学硫化橡胶的耐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加热处理的SiC-C涂层注H~+前后表面形貌及其Si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放射性废物包装用的不锈钢材料的阻氚性能, 采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低Z材料的SiC-C涂层, 对50%SiC-C涂层进行不同条件的加热处理以及随后进行的剂量为1×1018/cm2H+的注入,研究涂层微观结构的变化,该研究为涂层的实际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束混合沉积在不锈钢基体上的50%SiC-C涂层经加热处理后会发生涂层元素的扩散迁移. 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发生颗粒凝聚晶化现象; 氢离子注入会产生非晶化效应,同时导致涂层元素Si向表面及界面的增强迁移.  相似文献   
10.
C-SiC coatings were prepared on stainless steel with magnetron sputtering deposition followed by Argon ion bombardment. These samples were implanted by 5 keV hydrogen ion beam. SEM, SIMS and IR transmission were utiliz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and the stability of hydrogen retention of C-SiC coatings.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removing Argon by heating then followed by H^+ ion impla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moval of argon by heating can improve the hydrogen retention of the C-SiC coating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hydrogen barrier for the C-SiC coatings wa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erty of hydrogen retention for the C-SiC coatings is still good after heating at 573 K, but it becomes worse after heating at 873 K, and it loses after heating at 1 173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