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5篇
轻工业   24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非织造布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医疗卫生用非织造面布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产品种类、性能特点、生产工艺、应用场合及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
负离子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纤维。介绍了负离于纤维的功能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并且对负离子纤维在非织造领域的应用进行说明。也讨论了在非织造布中负离子的产生来源,井对其在非织造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医用非织造防护材料的产品种类与性能要求,并针对其使用的环境条件,提出分等级防护、分等级评价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在第十四届非织造展览会上,Elmarco公司展示了其专利Nanospider(纳米纺丝)技术与非织造材料复合的生产工艺和设计。通过分析Nanospider技术与传统静电纺的区别,分析介绍了纳米/非织造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并探讨了Nanospider技术与非织造生产工艺结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归纳并概述近年我国非织造材料用纤维的发展现状,展望非织造材料用纤维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继续提高我国非织造材料在全球非织造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熔喷聚丙烯纤维非织造布生产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用毛细管喷头以不同的螺杆挤出速度、接收距离等工艺参数,对熔融指数为12克/10分的熔喷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撕破强力、顶破强力、弯曲特性、过滤性能及纤维直径进行定量分析。文章还讨论了驻极电介质对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具有过滤和吸附性能最优的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添加一定规格的活性炭材料,经纤维自身的热熔融粘合,不采用任何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化学物质及粘合剂,制成具有过滤油雾、防毒、透气性、吸附性好的过滤新料材,经一定的后加工和压纹处理,可制成低焦油香烟过滤嘴和防毒用品。  相似文献   
8.
聚乳酸可生物降解纺粘非织造布--工艺与产品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乳酸可生物降解纺粘非织造布的研制条件、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实验表明.在60℃的条件下.PLA纺粘非织造布可降解。  相似文献   
9.
探讨转基因棉纤维优化脱脂处理 ,提高天然纤维独特的吸湿性及芯吸性能、天然的抗静电性 ,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应用于非织造干法成网工艺 ,制造天然彩色非织造医用和民用材料  相似文献   
10.
1 介绍近年来美国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年产量和销售量猛增。通常一辆轿车的内部需使用大约 2 0m2由合纤制成的不同类型的非织造材料。在美国 ,汽车的使用寿命是 7年 ,报废时车的金属部分被切碎并回收利用 ,而非金属部分则丢弃在垃圾场中。众所周知 ,在自然条件下 ,合成纤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降解 ,不利于环保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纤维素纤维部分替代合成纤维。纤维素纤维供应量大 ,可回收利用 ,易降解。天然纤维素如棉、洋麻、黄麻和亚麻与一定量的热塑性合纤混合使用可以开发出用于汽车内饰的低成本非织造复合材料。汽车墙板、车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