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薛鹏  姜圆圆 《四川建材》2013,(4):58-59,63
钢交错桁架结构体系[1]采用平面桁架体系,抗侧刚度高、自重轻、施工快速、造价低廉、绿色环保。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工程界及学术界的关注。该体系用平面桁架体系取代剪力墙,虽然大大节省材料,但腹杆的破坏导致结构突然的坍塌使其延性受到很大限制。基于上述原因,参考国外相关规范,笔者给出了该体系的一种延性设计方法,按照新方法进行设计可明显提高结构延性。  相似文献   
2.
一到冬天,冰冷的被窝让上床睡觉这件惬意的事情变得难受起来,有时候躺下半天被窝也不见暖和,体质差的人甚至一个晚上都很难发热,于是不少人选择通过电热毯来抵御寒冷的冬天.那么,哪一种电热毯更好用呢?消费者又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电热毯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L-薄荷醇的抗惊厥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戊四唑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惊厥模型,通过观察L-薄荷醇高(70 mg/kg),中(30 mg/kg),低(8 mg/kg)三个剂量组对小鼠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次数和死亡率的影响,及对小鼠脑组中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的含量的影响,研究了L-薄荷醇的抗惊厥效果,及其发挥抗惊厥作用的机理。结果:L-薄荷醇(70 mg/kg)可极显著缩短由戊四唑和NMDA所致惊厥持续时间(p<0.01),延长惊厥潜伏期(p<0.01),减少惊厥次数,使戊四唑与NMDA所致死亡率降低至30%和20%;L-薄荷醇中剂量组(30 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可显著缩短惊厥持续时间(p<0.05),延长惊厥潜伏期(p<0.05),将戊四唑所致死亡率降低至50%,NMDA所致死亡率降低至40%,但低剂量(8 mg/kg)无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同时L-薄荷醇的高剂量组(70 mg/kg)和中剂量组(30 mg/kg)可以拮抗由戊四唑所致脑组织中GABA含量的降低和NMDA所致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含量的升高。结论:L-薄荷醇具有良好的抗惊厥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涉及对γ-氨基丁酸能系统和谷氨酸能系统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以NaBH4和ZnCl2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法制备Zn(BH4)2储氢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A)等方法系统研究Zn(BH4)2的键合特征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球磨2 h后原料相消失,合成产物为NaCl和Zn(BH4)2。Zn(BH4)2在50~150℃发生热分解,累计质量损失为13.8%。Zn(BH4)2在约100℃左右温度下快速大量分解,主要分解产物为Zn,H2和B2H6,还伴随少量副反应;合成产物中NaCl的存在为氢气释放提供了扩散通道,在200℃温度下,1 h之内Zn(BH4)2可完全释放0.026 mol/g的H2,在30 min内释放出其中90%的H2;抑制B2H6产物的生成是实现可逆吸放氢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测定辣木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及抑菌活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辣木叶醇提物,得不同极性部位并测定各部位总黄酮含量;以树脂天青法研究不同极性部位对8种试验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确定其抗菌活性大小。结果表明:辣木叶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达到(326.19±2.35)mg/g,而石油醚相不含黄酮。抗菌结果表明,不同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顺序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醇提物,其中,乙酸乙酯相对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MIC均为0.625 mg/mL,对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MIC为1.25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MIC为2.5 mg/mL。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丰富,是辣木叶抗菌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