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33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的夹杂物穿越钢渣界面运动模型,研究了精炼渣对夹杂物的吸附现象。结果表明,夹杂物 粒径、表面张力和熔渣粘度是影响夹杂物冲破钢渣界面的重要参数,大型夹杂物中粒径和熔渣粘度起决定作用,而 ≤ 20㎛ 级别的小型夹杂物中仅表面张力起决定作用;大型夹杂物冲破钢渣界面的能力远大于小型夹杂物。针对 小型夹杂物难以吸附的问题,运用了夹杂物运动模型和熔渣、钢液表面张力模型,研究了表面张力对吸附过程的影 响。结果表明,直径≤ 122.9 ㎛尺寸的夹杂物均无法穿越钢渣界面,回弹至钢液一侧,由此得出:无法通过调整精 炼渣用以吸附≤ 122.9 ㎛夹杂物以达到进一步降低钢中氧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吹入气体对连铸结晶器流体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炯明  赫冀成 《金属学报》1995,31(6):B269-B274
用数学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从水口上部吹氩管吹入不同量气体的结晶器流场的变化。对1∶1水模型的流场进行了照相,照片显示的流场与计算所得流场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张炯明  吕龙厅  王平安  赵康  岳庆海 《连铸》2004,(5):16-17,25
以永兴钢厂1号方坯连铸机为研究对象,建立连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对铸坯表面温度进行实测,取得了实测与模型计算基本吻合的结果。再与现场生产实际结合,优化二次冷却制度,铸坯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适应下一步开发其它钢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王小平  张炯明 《山西冶金》2006,29(1):25-26,29
阐述了二次冷却的基本原理、生产应用情况及二次冷却强度的选择,对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板坯连铸机二次冷却配水配气改造情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重点分析了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的原因。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是导致其热轧盘条表面产生结疤、翘皮、折叠等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影响后续拉拔和镀铜细丝的表面质量,更严重的将导致断丝问题。通过对钢液中气泡产生原因和[C]、[O]对应关系的理论分析,将超低碳钢钢液中的氧活度稳定控制在80μg/g以下,能够有效降低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的几率,保证其成品盘条表面质量的稳定,满足了高端用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7.
8.
 水口结瘤是影响铸坯质量的重要因素,阐述了浸入式水口结瘤现象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水口结瘤的机理,总结了目前防止结瘤的一些措施,提出从动力学角度研究水口结瘤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涛  张炯明  赵新凯 《连铸》2014,(6):50-55
某钢厂生产的150 mm×150 mm小方坯铸坯质量不稳定,主要问题在于铸坯中心碳偏析及横截面低倍不合格率较高。因此在该连铸机上采用末端电磁搅拌设备并进行现场试验。探讨了不同搅拌位置、搅拌频率、电流大小、搅拌方式及铸机拉速对铸坯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液芯厚度分别为35、60 mm处进行电磁搅拌均会导致中心偏析严重。电磁搅拌频率、电流大小、搅拌方式、拉速也会对铸坯内部质量产生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在该连铸机生产工况下,最佳末搅位置在液芯厚度45 mm处,较为合理的搅拌参数为电流400 A、频率12 Hz、交替搅拌方式。拉速提高不利于铸坯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值模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用氮氧化物生成装置。该装置利用乙炔和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所产生的高温温度场,使随同空气一起进入燃烧室的氮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x。数值模拟表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调控乙炔喷口气流速度是调节燃烧室出口NOx浓度的主要手段,在乙炔喷口气流速度为3~5 m/s时,燃烧室出口的NOx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 064~4 297 cm3.m-3;在一定的乙炔喷口气流速度下,调节空气入口速度也可在小范围内调节燃烧室出口NOx浓度。从而可以满足实验过程中对NOx浓度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