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201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阴极电解预充氢、慢应变速率拉伸的方法,研究了_(05)Si_2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双相钢经70%冷拔形变后的氢脆敏感性及断裂行为,并与_(05)Si_2铁素体-马氏体型。70%冷拔形变双相钢进行比较。发现冷拔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氢脆敏感性高于冷拔相同程度的铁素体-马氏体型双相钢,但由于原来的塑性较好,在充氢条件下仍有较好的塑性。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型冷拔双相钢在预充氢条件下拉伸时,微孔或裂纹在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相界面上形核,并沿着与外力约呈45°方向优先向粒状贝氏体-侧扩展。  相似文献   
2.
Si对过共析锰钢力学性能及晶界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东  李承基  章守华  邹明  苏世怀 《金属学报》1996,32(11):1130-1138
本文用SEM、TEM研究了Si对过共析锰钢经950℃奥氏体化和560℃等温处理后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提高冲击韧性和延伸率,抑制先共析渗碳体在奥氏体晶界呈连续网状析出,并促进在过共析钢中晶界铁素体的形成,本文重点讨论了含Si过共析钢中晶界铁素体的形成机理及其对韧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将合金元素在珠光体相变时无分配状态下形成的含Si合金渗碳体做为一种介稳相处理,利用规则溶液亚点阵模型和有关文献中的数据,计算了含Si合金渗碳体相对于无Si渗碳体的自由能增量δGFe3CSi,得到了渗碳体中含Si量和δGFe3CSi的对应关系;并利用Si在不同温度下的分配系数,计算了Si对FeC合金介稳态γ/[γ+Fe3C]相界碳浓度(A′cm)的影响。所得结果认为,含Si过共析钢珠光体转变时在原奥氏体晶界出现连续网状铁素体,是Si增加含Si渗碳体自由能,从而提高了介稳态γ/[γ+Fe3C]相界碳浓度(A′cm)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 Vg-HB_5型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经等温处理的_(55)SiMnMo 钢贝氏体-奥氏体的界面结构。结果表明,上贝氏体的界面位错以刃型分量为主导。位错线的投影间距为2—4nm。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阴极电解预充氢、慢应变速率拉伸的方法,研究了_(05)Si_2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双相钢经70%冷拔形变后的氢脆敏感性及断裂行为,并与_(05)Si_2铁素体-马氏体型。70%冷拔形变双相钢进行比较。发现冷拔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氢脆敏感性高于冷拔相同程度的铁素体-马氏体型双相钢,但由于原来的塑性较好,在充氢条件下仍有较好的塑性。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型冷拔双相钢在预充氢条件下拉伸时,微孔或裂纹在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相界面上形核,并沿着与外力约呈45°方向优先向粒状贝氏体-侧扩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Vg-HB_5型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经等温处理的_(55)SiMnMo 钢贝氏体-奥氏体的界面结构。结果表明,上贝氏体的界面位错以刃型分量为主导。位错线的投影间距为2—4nm。  相似文献   
7.
最近的能源形势是正在稳健地向前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仍处于紧迫状态中,因此确立能源的稳定供应体制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鉴于这种形势,关西电力公司为了电力的稳定供应,在谋求摆脱电源石油化及建立能源多样化的同时,更把设备使用效率高的节能技术和开发新电源技术结合一起向前推进。燃料电池从效率,选厂址、环境保护及建设工期等方面都胜过火力发电,作为末来的电源,应倍加重视设想磷酸型燃料电池能及早投入实用化的关西电力公司,同富士电机制造厂合作,  相似文献   
8.
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铬铸铁固溶处理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基体显微组织具有不同特征。回火时发生不同的转变;缓冷组织稳定性较好,硬度高,回火时硬度下降,耐磨性降低;快冷组织稳定性较差,硬度低。回火时组织稳定性提高,硬度升高,耐磨性、耐热性得到改善。表明热处理可以调整高铬铸铁基体组织的稳定性,从而可改善其性能。  相似文献   
9.
燃料电池最初用于人造卫星,是由美国所开发的电源。东京电力公司从很早就注意到燃料电池的几个优点:(1)发电效率高,排热容易利用;(2)几乎没有大气污染和噪音;(3)小型化。关键在于高效无公害,并具备做未来都市电源的特点,通过实用化调查,在1978年从拥有最先进制造厂的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独自引进4500瓩实验设备,确定在千叶县五井火力发电厂进行实验。 1980年迁进工厂进行设备安装,从1981年10月开始实验,经过两年多的调节试验,反复进行部分修改,终于在1984年2月10日成功  相似文献   
10.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贺章守华教授执教48周年和80寿辰李承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今年10月26日是我国著名金属材料科学家及教育家章守华教授的80大寿,北京科技大学,全国热处理学会,《金属热处理学报》编辑部和他的学生们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章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