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3篇
矿业工程   1篇
冶金工业   1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溶剂萃取法从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品位氧化锌矿酸浸后,浸出渣中夹带3%以上的锌,采用水洗-P204萃取可回收酸浸渣中的水溶性锌,得到的反萃液经过净化后可电积沉锌。该工艺可与湿法炼锌工艺相结合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多金属硫化矿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采用先选出混合精矿,再用冶金方法分离提取有价金属的选冶联合工艺,Zn的回收率可达99%以上,Cu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98%以上的Pb得到回收,98%以上的Ag可以提取回收,元素硫产出率约70%。  相似文献   
3.
低品位氧化锌矿酸浸后,浸出渣中夹带3%以上的锌,采用水洗-P204萃取可回收酸浸渣中的水溶性锌,得到的反萃液经过净化后可电积沉锌。该工艺可与湿法炼锌工艺相结合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在硫酸体系中采用P204萃取,杂质锡、铁的反萃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A"试剂作为P204中铁、锡的反萃剂。经过小型试验和工业生产应用表明;“A”试剂具有铁、锡反萃率高,可循环使用等特点,为P204萃取除铁、锡的工业应用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锌焙砂浸出的过程属扩散控制,要强化浸出作业,必须增大液固两相反应的扩散速度,流态化浸出技术把焙砂颗粒的分级控制过程与浸出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简化了工艺设备,而且为浸出反应的进行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动力学条件。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流态化浸出技术用于锌焙砂中浸过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成熟的先进技术,它具有易上马,投资省,占地小,设备结构合理,运行畅通,单位生产能力高(16t/m^3.d)锌浸出率高,矿浆渣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锌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我国锌产量由1995年的107.67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71.1万吨,增长了2.52倍,平均递增率为9.68%,约占世界产量的26.39,6,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锌资源已远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产量,硫化锌精矿日益紧缺,原料争夺战越演越烈。从难选冶、低品位、多金属复杂锌矿及二次物料中提取锌和有价金属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处理氧化锌矿的技术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氧压酸浸液中和除铁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进行了湿法炼锌过程中氧压酸浸液净化中和除铁的工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浸出液的成分,通过采用两种方案,控制合适的中和条件,可以将浸酸液中铁95%以上除去,净化后液中Fe^3+浓度可降至0.5mg/L以下,同时也能使加入中和剂中Zn浸出率达95%以上,酸浸液中Cu95%以上进入净化后液,通过后续置换工序得以回收。从而实现净化除铁与低酸浸出一步完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株冶氧化锌浸出液中含有约30mg/L的锗,本试验采用化学稳定性高的萃取剂和高效且能循环使用的反萃取剂,以及先进的萃取设备,经三级萃取,一级反萃取,锗的萃取率和反萃取率分别达到95%和99%,粗GeO2产品含锗>30%。  相似文献   
9.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精矿加压酸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多金属硫化矿浮选精矿加压酸浸过程及各种因素对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苛刻的条件下经加压酸浸,多金属硫化精矿中锌浸出率可达99%以上,铜浸出率可达90%以上,而铅、银则98%以上进入浸出渣,元素硫产出率约70%。  相似文献   
10.
用萃取法从锌浸出液中回收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研制的新型萃取剂7815和反萃取剂B,在株州冶炼厂协助下,完成了护大试验规模的用萃取法从锌浸出液中回收锗的研究工作。所得结果表明ρ(Ge)0.015~0.03g/L的锌浸出液,经三级萃取、一级反萃取,可得到ρ(Ge)〉3.5g/L的反萃取合格液。合格液经中和可得w(Ge)〉20%的粗GeO2产品。中和母液补加反萃取剂后返回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