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3篇
冶金工业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某低品位铜钼矿低碱度浮选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某低品位斑岩铜钼矿矿样进行了低碱度浮选工艺研究。铜钼混合浮选阶段采用高效组合抑制剂CS,在低碱度(pH=7~8)条件下实现了铜、硫分离,伴生金属钼取得了较高的回收率;铜钼分离浮选阶段采用新型抑制剂BK510替代Na2S抑制含量较高的次生铜,在低碱度(pH=8~9)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铜钼分离效果。实验室闭路试验获得了钼品位46.21%,钼回收率84.01%的钼精矿和铜品位24.61%,铜回收率89.25%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2.
谷志君 《黄金》2010,31(11):43-45
目前,世界上最大型深锥膏体浓密机直径为40m,已成功地在国内某矿山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并在给料粒度较细的情况下获得了66%的底流浓度,填补了国内矿山使用深锥膏体浓密机的空白,为矿山生产,特别是严重缺乏水资源地区的矿物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先决条件。文中简述了深锥膏体浓密机现场的应用情况,并且介绍了该浓密机的结构特点,为国内的浓密机的设计、研发和使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某大型铜钼矿铜钼可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某大型铜钼矿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浮选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今矿山生产的可行性,采用常规浮选药剂制度,混合浮选铜钼金属,获得了较好的金属品位和回收率,铜、钼品位达到14.03%和0.823%,铜回收率为94.85%,钼回收率为84.38%。在试验过程中还组合了不同种捕收剂,亦取得了很好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细粒全尾矿絮凝沉降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粒全尾矿沉降速度慢、脱水困难,影响到膏体制备;该类尾矿必须借助絮凝剂改善沉降特性。根据某矿山尾矿物理特性,从7种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中选出1种沉降速度最快的絮凝剂N123,并使用N123进行了室内沉降试验。采用均匀设计法建立了3因素5水平试验方案,回归不同水平沉降速度和极限沉降浓度方程,得到最佳因素组合。最后,探索了矿浆停留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凯  谷志君  王越 《黄金》2009,30(10)
钼的主要矿物有硫化物辉钼矿(MoS2)及其氧化物钼华(MoO3)和铁钼华(Fe2O3·3MoO3·7H2O).采用浓氨水浸取钼华,继用盐酸(1+1)浸取铁钼华(包括褐铁矿吸附包裹的钼),再用残渣测定辉钼矿.该方法可分离矿石中辉钼矿、钼华和铁钼华,适用于矿石和化探样品中钼物相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6.
铜、钼浮选分离探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志君  苏凯  郝福来 《黄金》2009,30(10):42-45
对某大型铜钼矿的铜钼混合精矿进行了铜、钼分离浮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硫化钠加高锰酸钾能够有效地抑制铜矿物,钼精矿中的铜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并且能够在不添加巯基乙酸钠的条件下使铜、钼得到很好的分离,并取得了铜、钼品位分别为27.06%、45.28%和作业回收率分别为99.90%和95.23%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某大型斑岩铜钼矿混合浮选捕收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两批矿样不同种类捕收剂对比试验,证明捕收剂WS能大幅度提高铜精矿品位。试验发现,即使采用相同的药剂制度,矿石性质的改变对选别指标影响也很大。WS能很好地适应矿石性质改变,即使是被Cu2+活化的黄铁矿,也不能被它大量捕收。所以在矿石性质改变时使用WS作铜捕收剂,铜精矿品位也能始终保持在20%以上。采用WS作捕收剂,混合闭路最终试验结果铜、钼品位分别为23.89%~25.91%、0.890%~1.804%,铜、钼回收率分别为90.60%~94.79%、84.34%~88.40%。  相似文献   
8.
泌水特性综合反映了尾矿均匀、离析、沉淀等性能,是影响尾矿浓密、膏体泵送的重要因素,对尾矿膏体处置与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采用细粒全尾矿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浓度下泌水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均匀设计法,建立浓度以及不同粒级组成的5因素8水平实验方案,对不同粒级组成细粒尾矿泌水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泌水率与浓度、细颗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