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中超低碳硫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ECO-444LS红外高频燃烧测定仪,采用ISO9556和ISO4935标准分析方法测定钢中超低碳硫〉0.0005%。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双相不锈钢因热处理或焊接过程,在300~1100 ℃影响区域内析出σ相,χ相等金属间相以及Cr2N,M23C6等析出相,这种析出倾向既受温度范围、冷却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合金元素含量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2205双相不锈钢不同热处理状态下析出相的变化。在选择好合适的电解制度后,实验利用电解分离的方法将不同时效条件下的析出相从基体中分离出来。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定性分析了析出相的形貌和结构特性,并利用激光粒度仪(DLS-sizer)分析提取残渣的粒度分布。此外,利用氧氮仪和碳硫仪分析了不同时效条件下析出相中氮和碳的含量,同时用化学湿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对析出相的分离与定量成分检测进行研究。实验用化学和物理的手段揭示了双相不锈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析出相种类、含量、元素组成和颗粒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低合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表征过程中,需要解决夹杂物分析的代表性和准确性问题。本文提出了夹杂物的综合表征方法:从不同产品、不同工艺的样品入手,明确所需表征的目标夹杂物;采用一种或多种恰当的表征技术对目标夹杂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在一定视场内夹杂物颗粒数量、尺度大小的计算,能够得到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下的夹杂物数量以及粒径分布。应用实例表明,对目标夹杂物进行综合表征,从形貌、化学组成、析出方式、数量、粒径分布等方面着手,寻求这些结果与产品性能或工艺改进的关系,并确定目标夹杂物的表征特性,能够为产品研发或工艺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主要论述了准确表征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颗粒的三维分析技术:定电量非水电解提取—电镜观察法。试验研究了不同电解体系下非金属夹杂物的提取效果,确定了弱碱性的2%TEA非水电解液可适用于电解提取大多数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颗粒;通过样品大小、电解量控制、电流大小等电解参数的确定,确保所提取的夹杂物颗粒在电镜下的显微分析和统计计算;利用磁选将夹杂物颗粒与碳化物进行无损分离后,避免碳化物的干扰,在电镜下呈现清晰的三维立体形貌,使夹杂物具有更加准确的类型、粒度大小和化学组成;统计多个连续视场内夹杂物颗粒的数量以及粒径,经过与电解质量的换算,得到单位体积的夹杂物颗粒数量和某一尺度区间内粒径分布。最后阐明了定电量非水电解提取—电镜观察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定量金相法,在夹杂物的表征过程中,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钢样中内部氧化物和表面氧化物最低氧化还原反应温度的差异,设定了合适的程序升温方式,分别测定样品中的表面氧和内部氧。进行了阶梯升温方式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并对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通过阶梯升温方式可以达到准确测定非规则形状钢样中氧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耐火材料(引进产品)中的碳化物包括游离碳和碳化硅,由于其含量范围宽(0.00x~xx%),而且碳化硅熔点高,不易充分燃烧等原因,目前国内尚无比较理想的测定方法,因而成为引进耐火材料复验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介绍用高频燃烧—红外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实验证明,方法操作简便,分析精度较高,较为理想。 一、仪器与主要试剂 LECO CS-244碳硫同时测定仪。 纯钨粒(或LECOⅡ助熔剂);纯锡粒;纯铁粉。  相似文献   
7.
凌彬  邬君飞 《宝钢技术》1998,(6):21-22,40
控制和降低钢铁样品超低碳分析中的空白水平是分析成功的关键。实验发现助熔剂是空白的主要来源之一。助熔剂经处理后不仅不影响助燃效果,而且使分析空白由原来的4μg/g左右降到处理后的1μg/g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钢铁表面纳米尺度薄膜的厚度为例进行了膜厚测定的多家实验室共同试验。对共同试验的结果进行了计算,得到相应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得出膜厚与重复性之间的关系为:lgr=0.018 3+0.459 6 lgm;膜厚与再现性之间的关系为:lgR=0.140 9+0.485 lgm。并对共同试验中出现的准确度问题——薄膜的密度和最小光源稳定时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经过等温热处理,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在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中通常会形成碳化物相、金属间相、氮化物析出相等。这些析出相在合金中形成将导致不锈钢的脆化,显著降低钢的塑性、韧性和耐蚀性。为了对750℃不同热处理时间双相不锈钢析出相做定性定量分析,本实验首先研究了不同电解体系下双相不锈钢的电解效果,在选择好合适的电解液后,利用电解分离方法将析出相从基体中分离。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定性研究了提取后析出相的形貌以及结构特性的变化过程;此外,利用氧氮分析仪测定了析出相的氮含量;利用碳硫分析仪测定了残渣经酸处理后的碳含量。最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检测化学分离后溶液中合金元素的含量,并结合氮和碳含量的数据,计算不同析出相的元素组成及含量,最后讨论了750℃下不同热处理时间对析出相的影响,在时效开始时先形成金属间相χ相,随着时间的延长,χ相减少,而σ相逐渐形成并最终占主量。  相似文献   
10.
缪乐德  张毅  邬君飞 《宝钢技术》2009,(5):46-49,77
简要介绍了不锈钢中析出相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物理化学定量相分析的特点及析出相电解提取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物理化学定量分析不锈钢中析出相的不同的电解制度及析出相的二次分离,并初步探讨了析出相分离提取与定量分析对不锈钢产品开发及制备工艺选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