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冶金工业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满足水泥窑窑尾废气NOx排放要求,通过采取改变分解炉喷煤管位置、改变氨水喷枪位置、控制合理的分解炉温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窑尾废气NOx排放,降低了SCNR氨水用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取优化高炉煤气系统工艺流程、配置BSK顶燃式热风炉和预热炉、煤气和助燃空气双预热、强化高炉富氧操作和优化热风炉烧炉参数等措施,首钢京唐公司5500m^3高炉热风炉系统实现了在全烧高炉煤气的情况下为高炉提供1300℃风温的目标。同时,通过采取改善原料条件、提高顶压、稳定理论燃烧温度、加大矿批和规范炉内操作等措施,使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投产后的强化达产遵循"以‘消'定产、稳步提产"的原则,适当控制铁水产量,实现了达产强化的平稳过渡。同时,通过控制风口循环区、活跃炉缸工作、稳定上部煤气分布、使用好风温、注重利用系数和负荷匹配、加强精料工作、规范和完善出铁制度,保证了在控制冶炼强化节奏时高炉炉况的顺行稳定。  相似文献   
4.
任立军  魏红旗 《炼铁》2011,30(2):26-29
对首钢京唐1号高炉成功处理长时间无计划休风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经验是:休风期间采取保温措施;送风后采取尽早富氧喷煤、使用最高风温等强提温措施;初期投入4个铁口处理低温渣铁;先以少量风口送风,在出铁正常后尽早全开风口作业;平衡好热风炉保温和点火送风的高炉煤气用量,保证送风时热风炉正常点火和提供尽可能高的风温.  相似文献   
5.
任立军  魏红旗 《首钢科技》2010,(2):37-41,54
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投产后,强化达产遵循以“消”定产、稳步提产的原则,通过采取稳步平衡风量、逐步提高顶压、适时富氧和适当加湿等措施,实现了产量有计划稳步提高。同时,通过采取活跃炉缸、稳定煤气分布、逐步提高风温、注重利用系数和负荷匹配、加强精料工作、规范和完善出铁制度等措施,保证了在控制冶炼强化节奏时高炉炉况的顺行。  相似文献   
6.
对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工艺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1号高炉以"高效、低耗、优质、长寿、清洁"为设计理念,优化集成了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实现高炉生产的大型化、高效化、现代化、长寿化、清洁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优化改造辊压机系统及球磨机系统,调整助磨剂加入位置,优化选粉机收尘灰进入流程等措施,提高水泥粉磨系统台时产量;通过采用空气悬浮风机、变频器改造风机,淘汰高能耗空压机等措施对辅助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风机和空压机效能;通过拆除皮带机、裙板机、收尘器螺旋输送机、磨尾收尘器空气斜槽,改造灰斗及选粉机旋风筒下料管等措施,优化粉磨系统工艺流程;通过减少设备空运转及低负荷运转时间,减少粉磨系统压缩空气泄漏量,优化收尘器喷吹频次及管道布置,生产用电避峰就谷运行等措施,对粉磨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改造后,水泥制备工段电耗由34.9kW·h/t降至30.8kW·h/t,可满足国标能耗限额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阻力损失计算模型,对送风系统的阻力损失进行了理论解析,并讨论了送风系统阻力损失对风口处风速和鼓风动能的影响。对国内5 000 m3级超大型高炉解析结果表明:送风系统阻力损失约占热风表压的11%左右;在风量相同的条件下,考虑送风系统阻力损失的风速和鼓风动能值较不计送风系统阻力损失时要高;为减少风口损坏,建议该5 000 m3级超大型高炉风速上限控制在280 m/s左右,鼓风动能上限控制在18 kW左右。  相似文献   
9.
张亮  魏红旗 《水泥》2023,(12):77-78
皮带输送机在运送物料的过程中,无组织洒落是治理的重点。无组织洒落的主要部位是下料点,包括物料落入皮带的部位及物料离开皮带的部位,对这一进一出两个部位的漏料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治理,解决了绝大部分的皮带漏料难题。  相似文献   
10.
对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开炉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在开炉生产中围绕快速加热炉缸、提高炉缸工作均匀度、提高料柱透气性、快速送气、组织好第1次出铁和平衡兼顾下游工序等关键环节,通过采取低渣比配料、硬杂木填充炉缸、冷风烘料、全开风口点火和适当延缓第1次出铁时间等措施,实现顺利开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