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轻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530起,发病4 147人,死亡64人。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0.8%(163/530)、37.4%(1 553/4 147)和50.0%(32/64);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占总数的44.2%(212/480);有毒动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占总数的80.0%(40/50)。家庭中毒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3.6%(337/530)、40.3%(1 672/4 147)和89.1%(57/64)。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主要是蜂蛹(7.9%,42/530),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食物前5位依次为乌头(30.2%,160/530)、四季豆(29.2%,155/530)、蓖麻子(5.3%,28/530)、蜂蜜(3.8%,20/530)和油桐(3.6%,19/530)。结论 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广泛宣传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云南省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野生蕈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运用Map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蕈中毒事件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图,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系数探测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空间分布模式,最后用局域自相关Gi*统计量探测聚集位置与属性。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211起,每年中毒高峰为5~9月。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景洪市为野生蕈中毒高发区域。中毒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滇西北、滇东北扩散。结论 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上存在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蕈中毒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蕈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蕈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蕈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0—2015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点及发生规律,探讨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2016年云南省学校每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5年云南省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106起、3 972人和2人,分别占总数的6.67%、23.32%和0.71%。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地区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2016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趋势进行预测,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3、4、6和9月。结论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食堂投入和管理力度,规范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操作,建立对餐饮业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特别是有毒动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学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6.
钟丽  刘彦  余思洋  谢中 《计算机应用》2015,35(5):1412-1416
针对现有的椭圆曲线算法系统级设计中开发周期长,以及不同模块的性能开销指标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子系统级(ESL)设计的软硬件(HW/SW)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SM2(ShangMi2)算法原理与实现方式,研究了不同的软硬件划分方案,并采用统一建模语言SystemC对硬件模块进行周期精确级建模.通过模块级与系统级两层验证比较软硬件模块执行周期数,得出最佳性能划分方式.最后结合算法控制流程图(CFG)与数据流程图(DFG)将ESL模型转化为寄存器传输级(RTL)模型进行逻辑综合与比较,得出在180 nm CMOS工艺,50 MHz频率下,当算法性能最佳时,点乘模块执行时间为20 ms,门数83 000,功耗约2.23 mW.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系统级架构分析对基于椭圆曲线类加密芯片在性能、面积与功耗的评估优势明显且适用性强,基于此算法的嵌入式系统芯片(SoC)可根据性能与资源限制选择合适的结构并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时空扫描统计量在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探测及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时空扫描统计量建立模型,以区/县作为基本地理单位,对云南省2011—2012年野生蕈中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与三间分布描述结果及实际监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基于回顾性时空聚集性分析:2011年,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7月12日至7月18日文山州丘北县,理论发病人数0.051人,LLR=149.330,P=0.001;2012年,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6月5日至6月18日文山州麻栗坡县和西畴县,理论发病人数0.057人,LLR=91.767,P=0.001。基于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对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的预警结果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均发出预警信号,昭通市盐津县在7 d内实际发病数为6例,预期发病例数为0.039例,LLR=24.234,P=0.001。结论回顾性时空聚集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信息,使得探测结果更为精确,能准确有效的探测出野生蕈中毒的发病模式;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前瞻性预警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