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5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60篇
化学工业   3篇
机械仪表   6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新型的动力耦合装置,同时突破Toyota汽车公司的THS动力耦合系统专利的限制、束缚,通过对传统锥齿轮差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并与日本Toyota公司Prius混合动力汽车的THS系统中的PSD(动力耦合装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传统的差速器可以作为混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的可行性,同时,通过仿真对可行性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传统对称式汽车差速器的传递特性,建立了其作为动力耦合器的数学模型,开发了基于差速耦合的整车控制策略,并嵌入到ADVISOR与整车模型进行集成。以某混合动力轿车为例进行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此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除具有节能优势外,取消变速器与离合器,并具有电控无级自动变速的功能(ECVT),从而达到了整车混联式传递灵活、多自由度可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馈能悬架阻尼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MATLAB/SIMULINK和CARSIM,建立了馈能悬架模型,研究了馈能悬架的空载电压特性。分析了馈能悬架阻尼系数与充电电容和悬架压缩速度的关系。最终得到馈能悬架阻尼特性曲线。结果证明,馈能悬架的阻尼特性可以满足普通乘用车的需要,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收振动能量。  相似文献   
4.
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功率匹配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的基本构型,提出了一种理论计算与实际循环工况功率需求分析相结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功率匹配方法。理论与仿真研究表明,基于循环工况功率需求分析的功率匹配方法综合考虑了循环工况对车辆的功率要求,克服了理论计算的点功率匹配的弊端,使整车功率匹配优化。  相似文献   
5.
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汽车制动稳定性理论对电动轮汽车的机电复合制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参考已有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提出了适用于电动轮汽车的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使用NEDC工况,分别对电动轮汽车和普通电动汽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适用于电动轮汽车,并且能使电动轮汽车在制动稳定性、能量回收能力上明显优于普通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在对其多动力源进行电磁干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V模式开发流程构建了系统的FlexRay控制网络。采用信号分割与打包相结合的优化方式设置静态段时槽长度,并在系统台架的基础上通过CANoe、FlexRay网络接口与真实节点等设备进行了半实物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这种电磁干扰严重而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FlexRay总线比CAN总线具有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基于系统瞬时效率优化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最佳分离因子的三重迭代确定方法。得到最佳分离因子与车速和需求功率的函数关系,并基于最佳分离因子开发出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瞬时最优控制算法。与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控制算法相比,基于最佳分离因子的系统瞬时最优控制算法经济性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双超越离合器式电磁馈能阻尼器原型机试验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双超越离合器式电磁馈能阻尼器的前期研究基础上,试制了该阻尼器的原型机,并对谐波激励下原型机的频谱响应特性和阻尼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原型机的测试,证明了该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证实了利用转动惯量分力,在被动模式下实现"high-low"半主动阻尼方法的正确性,并为展开对双超越离合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车轮与土壤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在对现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土壤力学和塑性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用接触面上的剪切应力分布特性来判断轮下土壤纵向流动破坏区域的大小,建立了在不同滑转率时刚性驱动轮下土壤纵向流动破坏区域的包络线方程及滑转下陷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三向力传感器、轮胎变形传感器、车轮下陷传感器对车轮与地面间三向应力分布、轮胎变形规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二点新的假设为:1.把车轮与地面相互作用这一空间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是有条件的;2.接触面上的法向应力可表示为相应点处轮胎变形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牵引性能计算分析方法和原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