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建筑科学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揭示危岩崩塌块石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下方隧道洞口的危害,以都香高速昭通段乐红隧道洞口高陡边坡危岩区崩塌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计算与Rockfall数值计算2种形式对危岩区崩塌体失稳后块石的运动特征进行预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初速度、不同冲击落点下块石冲击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揭示不同因素对块石冲击隧道结构的影响程度.结果 显示:理论计算与Rockfall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崩塌块石经坠落、碰撞、滚动最终会与隧道引洞段上表面发生碰撞;与冲击落点相比,块石初速度对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影响更大;块石冲击落点位于隧道圆拱圆心正上方位置时对隧道结构的损伤最大;不同冲击落点对碰撞回弹后块石的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山东安丘地区软土震陷及地震产生的土层构造新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地震调查、土工试验和14C测年,从沂沭断裂地震带安丘地区的全新世中—晚期湖沼相软土中,识别出了软土震陷灾害现象和地震产生的软土沉陷向斜褶曲、小尺度同震断层、狭缩–膨胀构造和震裂缝等共生土层变形构造,其中,软土沉陷向斜是直接反应震陷灾害的纵向土层变形。小尺度同震断层是地震产生的小断层,发育在沉陷向斜之下,其垂向延长0.5~1.8 m。沉陷向斜随着同震断层的产生而初现;又紧随断层向深部延伸而向下发展。地震振动使饱和软土发生触变,土质点从沉陷向斜的转折端向两翼发生流动,在此过程中,附加地震应力不断作用,结果形成了窄而深的沉陷向斜。软土震陷最大深度为1.08 m,平均震陷深度为0.68 m。推断当时的地震烈度达到Ⅷ度、震级超过M6。测得淤泥质土的14C年龄为3901±33a B.P.,该地震事件约发生公元前19世纪。同震断层是形成震陷的重要诱导因素,这为认识软土震陷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防治或减轻软土震陷的危害提出了新启示。因此,应重视软土下伏土层可能产生同震断层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矿区发生多起大规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露天矿的安全和正在进行的残矿回采工作造成威胁的问题,以矿区内某矿山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软件建立露天矿坑边坡数值分析模型,采用传统地质分析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对边坡破坏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凝灰岩中发育的顺坡向节理是边坡发生滑塌的关键因素.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可知,边坡内部沿节理面形成贯通滑带,是最危险的潜在破坏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层节理面强度弱化,边坡可能再次发生滑塌.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冲洪积土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在夯击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表现出不同的增长与消散规律。以粉土为主时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速度都比较快,适合用强夯的工法进行加固;以粉质粘土为主时,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速度相对较慢,在应用强夯法时,应考虑用低能量、长间歇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1650~1900m高程的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卸荷裂隙。这些裂隙分布在50~300m深度范围内,数量多,规模大,延展长,走向基本平行于河道。水电站坝顶高程为1885m,正常蓄水位为1880m,大坝上游岩体的深度卸荷裂隙基本上位于正常蓄水位之下,而大坝下游的深度卸荷裂隙又受到水电站泄流导致的雾化雨的影响。这些深部卸荷裂隙在水的长期作用之下,工程性质进一步恶化,对大坝拱肩的安全性具有不利的影响,必须进行加固。采用通常的灌浆、锚索技术不能很好地予以加固。借助于现存的地质探洞,利用锚固洞技术、预应力锚梁技术予以加固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选择左岸雾化区IV–IV剖面,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锚固洞方案、预应力锚梁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比较两种加固方案裂隙周围塑性区的分布状态发现,预应力锚梁技术对卸荷裂隙的加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高树志  祝介旺  贾斌 《矿产勘查》2018,9(5):1005-1014
文章依据天津蓟县大兴峪北矿区废弃灰岩矿工程勘查实际工作经验,对石灰岩矿区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今后废弃石灰岩矿矿区地质灾害勘查及破坏模式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四项边坡加固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用于边坡加固的技术多种多样,而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好这些技术并非易事。由于对地质条件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因加固技术本身存在某些缺陷,出现了一些失败的边坡加固工程实例,并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鉴于边坡加固技术的现状及国内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求,给出了4项可用于边坡加固的新技术,即纤维束导渗排水孔、预应力锚梁、层状网式钢筋石笼挡墙和预应力抗滑桩。第1项技术是针对传统排水孔存在着的泥砂堵孔问题,是根据水可以沿着纤维与土和细砂之间的界面渗出的思想而设计的;第2项技术则是为解决预应力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等所存在问题(例如,对某些情况来说,锚杆或锚索的加固范围太小、难以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而调整锚固力等)为目标而发展的;层状网式钢筋石笼挡墙不仅能保持传统石笼挡墙所具有的就地取材、加固经费低等优点,而且还能解决因笼间连结力低而导致对边坡加固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预应力抗滑桩是在传统抗滑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设计思路是为了达到增加抗滑能力的目的而利用预应力柱来重点加固滑动面分布段。还应指出的是,上述4项技术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8.
对川藏公路南线八宿一林芝段沿线山地灾害的工程地质调查表明,滚石对公路的危害性非常突出,鉴于滚石事件自身的特点应将之作为一个专门的灾种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对滚石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灾害评价方法,并对19个滚石灾害点进行了灾害评价。针对灾害的相对严重程度,对各段滚石区防护措施的设置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