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93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6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超导芯部引入Ag合金的方法制备了新结构单芯和多芯带材,并研究了此种带材机械性能,以及其相对于普通Bi-2223超导带材变化。这种新结构提高了Bi-2223超导带材抗拉伸应变的能力。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单芯样品的屈服强度和σ0.2不可逆应变极限εirr和普通样品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的最大不可逆应变极限εirr约为0.32%,最大屈服强度σ0.2约为85MPa。多芯样品的最大不可逆应变极限εirr约为1.1%,最大屈服强度σ0.2约为160MPa。实验证明添加合金丝提高了纯银包套多芯带材的不可逆应变极限εirr,并减弱了临界电流的退化速度。但对合金包套的带材影响不大,这时合金包套对于带材的力学性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装管密度对Bi-2223/Ag超导带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装管密度对Bi-2223/Ag带材(19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棒装管工艺提高了带材芯丝的填充系统,有利于提高带材的工程电流密度;第一次热处理后带材表面的鼓泡明显比松装带材少,有利于提高电流沿长度方向上的均匀性,更适合制备长带。压棒装管带材与松装带材相比,宽展更大,最终热处理后芯丝致密,孔洞少,而且2223相含量高,最终带材的载流性能好于松装带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Bi-2223/Ag高温超导带材的前驱粉与后续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匹配问题。实验采用A,B,C3种不同的前驱粉。A粉是成分配比为2223的喷雾热分解单粉,B粉和C粉都是2212加CaCuO,组分的2223双粉。B粉和C粉的区别在于,2212加CaCuO,混合后的除碳处理工艺不同。B粉为800℃,3h,C粉为830℃,10h。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RSA)和扫描电镜(SEM)对这3种前驱粉的粒度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用这3种粉分别制成的带材经第1次热处理(HT1)后的2223成相率和相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它们各自对应的最佳HT1工艺。采用四引线法在77K,0T下测试经中间轧制和第2次热处理(HT2)后的临界电流(五),以确定其对应之最佳HT2工艺。RSA和SEM分析表明:A粉颗粒度明显细小,平均中径粒度为1.5μm,且粒径分布区域集中,B粉约3μm,粒径分布较分散,而C粉为4-5μm。研究结果证明:前驱粉的特性直接影响着超导带材的最终超导性能。一种特定的前驱粉,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最佳HT1和HT2工艺。只有在二者匹配良好前提下,才能使前驱粉的性能得以发掘。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氟溶胶-凝胶法在LaAlO3(100)基板上制备了YBa2Cu3O7-x (YBCO)薄膜,研究了725℃的煅烧过程中氧含量对最终所得到YBCO薄膜的临界电流密度Jc的影响。研究发现,煅烧过程中氧气含量在100-1700 ppm范围内时,所获得的YBCO薄膜均具有良好的双轴织构特征。然而,当氧气含量较小时,所获得的YBCO薄膜致密性差,Jc较低。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大,YBCO薄膜表面逐渐变得致密。当氧气含量增加到300ppm时,YBCO薄膜表面较致密,Jc值达到4.3MA/cm2。继续增大氧含量,薄膜表面出现富铜的第二相颗粒并逐渐增多,导致薄膜Jc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多芯MgB_2超导线材中芯丝相互之间的结合强度和超导芯丝的致密度,将传统的热挤压技术引入到MgB_2线材制备过程中。采用挤压工艺制备180芯导体结构的多芯MgB_2/Nb/Cu超导线材,Φ64mm的复合包套通过单道次挤压工艺加工到Φ20 mm。挤压后的线材通过冷拉拔和中间退火热处理最终加工到Φ0.81 mm。对加工不同阶段的复合线材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多芯线材中MgB_2超导芯丝分布良好,Nb阻隔层厚度分布较为均匀,无破损现象。通过该工艺已成功制备出百米量级长度的多芯MgB_2超导线材。该技术为MgB_2超导长线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多芯MgB2超导线材中芯丝相互之间的结合强度和超导芯丝的致密度,将传统的热挤压技术引入到MgB2线材制备过程中。采用挤压工艺制备180芯导体结构的多芯MgB2/Nb/Cu超导线材,Φ64mm的复合包套通过单道次挤压工艺加工到Φ20 mm。挤压后的线材通过冷拉拔和中间退火热处理最终加工到Φ0.81 mm。对加工不同阶段的复合线材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多芯线材中MgB2超导芯丝分布良好,Nb阻隔层厚度分布较为均匀,无破损现象。通过该工艺已成功制备出百米量级长度的多芯MgB2超导线材。该技术为MgB2超导长线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集束拉拔技术制备出高强高导Nb管增强Cu-Nb多芯复合线材,样品直径为Φ2.5 mm时,强度接近1.1 GPa,导电率达到74%IACS。选取不同尺寸线径(Φ3.0 mm、Φ2.7 mm、Φ2.5 mm)的复合线材,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手段表征了不同尺寸线材的芯丝形貌、Cu-Nb界面的微观结构,探讨了多尺寸条件下芯丝和界面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及特性,最后结合σ-ε曲线图和R-T曲线图,详细分析了尺寸变化所引起线材性能的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8.
MgB2作为新近发现的具有较高转变温度(39K)的金属超导体,可能较适宜于电子学应用,在该应用领域中,冷却费用相对低廉,而且超导体是以薄膜形式而非线材形式得到应用。HYPRES公司的首席技术顾问Track博士说:“就目前而言,铌超导体是我们惟一可选择的数字应用超导体。尽管致冷机技术有长足进展,但要达到4K温度是很困难的。如果能达到20K,甚至10K的实际操作温度,才会有较大优势。”Track博士说自从发现MgB2以来,HYPRES公司就一直在跟踪其研究进展,并开展了自己的MgB2应用研究,但是公司在现阶段不会改变研究重点,将继续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底层或底部几层通常要求有较大的空间.单一结构体系已远不能适应平面布置复杂、沿竖向刚度变化不均匀、结构不能连续的建筑。为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实现结构体系的改变,并且保持空间工作性能,通常选择设置转换结构。  相似文献   
10.
李成山 《表面技术》1992,21(3):144-147
针对铝铸件阳极氧化后冒白色物的现象,进行了实物对比试验。弄清了产生白色物的原因、白色物的属性及其白色物的反应终点,找到了防止和消除冒白色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