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宾 《云南建材》2011,(19):41-42
随着建设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中对质量监督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建设工程质量已是我们关注且目前面I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技术(MOCVD),在Ge衬底上生长Ga_xIn_(1-x)P外延层,探究不同生长温度对Ga_xIn_(1-x)P材料的无序生长特性的影响。为探究无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与光致发光测试仪(PL)对外延材料进行测试,并修正由Ga_xIn_(1-x)P材料组分改变引起的带隙偏移。最终根据实验现象,对实际生产中的GaInP/GaInAs/Ge三结太阳能电池进行调试,通过提高Ga_xIn_(1-x)P材料的无序度,电池的Voc提高了34mV,转换效率提升0.5%。  相似文献   
3.
4.
以高带隙的AlGaInP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AlGaInP/Ge双结电池结构,通过改变AlGaInP子电池的Al组分、基区厚度、窗口层厚度等参数来改善电池的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组分从10%降至6%,AlGaInP子电池的材料带隙从2.05 eV降至2.00 eV,外量子效率(EQE)响应的范围及强度均有明显提高,在AM1.5G光谱条件下电池效率从10.01%升至14.86%,并发现通过基区加厚可提高中长波段的EQE响应,而通过窗口层减薄则有利于提高短波EQE响应,最终双结电池在AM1.5G光谱条件下效率达到17.16%。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某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增速器斜齿圆柱齿轮副多齿啮合的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模型,并对齿轮副进行了一个啮合周期内的准静态啮合仿真分析.计算表明,文中得到的结果非常符合实际啮合规律,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阵列天线波束赋形设计中,通过对阵元天线辐射方向图进行幅度相位加权,获得阵列合成方向图.通常阵元激励幅度相位权值的获取,取决于优化算法对目标方向图和阵列合成方向图的对比,通过对阵元激励幅度相位进行大量随机选参后,获得优化结果.由于算法通常是基于相关的阵元方向图,且算法中缺乏副瓣抑制机制,使得方向图合成效率不高且副瓣效果通常不理想.该文设计了一种任意波束直接合成算法.该方法首先在阵元方向图的基础上获得一组互相独立的高增益窄波束(自由基波束),然后基于此波束进行方向图的直接合成,使波束赋形问题统一到基于自由基波束权值运算的范畴内,对波束赋形问题进行了统一,避免了未知参量的随机优选过程,极大提升了阵列天线波束赋形设计的效率.同时在自由基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副瓣抑制机制,且这种副瓣抑制机制与波束赋形过程互相独立,使合成波束的副瓣天然地具备了低副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掺GaN为缓冲层,利用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蓝宝石衬底上获得了晶体质量较好的InN单晶薄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得到的InN薄膜,表面无铟滴生成.INN(0002)X射线双晶衍射摇摆曲线的半峰宽为9.18;原子力显微镜测得的表面平均粗糙度为18.618nm;Hall测量得到的InN薄膜的室温背景电子浓度为1.08×1019cm-3,相应的迁移率为696cm2/(V·s).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一种基于标准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N型双面晶硅电池制作工艺流程。制作得到了正面平均效率达17.0%、背面平均效率达14.7%的N型双面单晶硅电池。实验中制备的N型电池片最高综合效率达20.2%,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该制作工艺流程对于N型晶硅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口径钢管内壁除锈难的问题,研究一种适用于小口径钢管内壁振动除锈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GaAs系高效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聚光光伏系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aAs系高效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背景和特点为基础,介绍了基于GaAs系高效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聚光光伏(CPV)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技术现状,并对聚光光伏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