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冀中坳陷的前第三系基底结构、第三系沉积与构造和油气分布特性都有明显的三分性。北部的京、津、霸地区,第三纪前古地貌是—低缓平原,古地貌山较少;块断分化强烈,形成了具有中央隆起带特征的牛驼镇凸起及河西务构造带;生油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生油层系厚,形成了一个以下第三系油气藏为主,中央隆起带相对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中部饶阳及深县凹陷区,碳酸盐岩的潜山广布,稳定下沉,生油层系厚而质量好,有挤压背斜带存在;形成了北区的高潜山复式油气区及南区的低潜山及挤压背斜复式油气区,前者以潜山油藏为主,后者油气纵向上分布较均衡。南部的束鹿等凹陷是在深而窄的断槽上发育起来的,聚油有限,且都集中在深断槽区。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的区域重力场呈现宽度较大的线性梯度带特征,在郯城与嘉山间有明显的扭曲。其东侧以正异常为背景,走向北东;西侧以近东西向异常为主,幅度变化较小。该区东侧是磁力低异常区;西侧是正异常区,正异常呈串珠状北北东向分布,可达500nT。该区深部地震及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具有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可分三段,南段是单支,中段是中生代两堑夹一垒的复式地堑,北段是新生代复式半地堑。该断裂从早三  相似文献   
3.
根据线性航磁异常解释、地面地质观察和深地震剖面提出了郯庐断裂以东华北和华南地块间的大陆碰撞的地壳拆离模型,该模型指出这两大陆地块在中中生代碰撞时,苏北-黄海地区华南地块的上志壳从下地壳拆离出来并逆冲在华北地块之上述400km之多,然而岩石圈的下部沿着南京向东的地下缝合线消减于华北地块之下。  相似文献   
4.
大王庄三维地震工区圈闭评价及油藏描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建立构造模型,沉积模型,油藏地质模型及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王庄三维地震工区下第三系东营组的东三段,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及沙四段-孔店组进行了系统圈闭评价。通过储层建 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技术对重点油藏进行了静态描述,为油藏开发及提高探井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冀中拗陷第三系陆相地层的地震相可分为七类十九种。其中,外形和结构较特殊的典型地震相分析对沉积环境解释有较重要的意义。这些地震相有规律地分布在拗陷的一定部位和地震层序中。一些地震相,如丘状相、披复相、前积相和杂乱相与油气聚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的区域重力场呈现宽度较大的线性梯度带特征,在郯城与嘉山间有明显的扭曲。其东侧以正异常为背景,走向北东;西侧以近东西向异常为主,幅度变化较小。该区东侧是磁力低异常区;西侧是正异常区,正异常呈串珠状北北东向分布,可达50OnT。该区深部地震及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具有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可分三段,南段是单支,中段是中生代两堑夹一垒的复式地堑,北段是新生代复式半地堑。该断裂从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处于统一应力场下且具左行滑移特点,中侏罗世开始各段发育历史各异,晚第三纪又统一于扭压应力场下,并有右旋特征。由于该断裂陡直向深部延伸至地幔岩石圈,成为岩浆的通道,从而提高了渤海湾盆地东部各拗陷的生油岩充分转化成油气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深部烃类向上运移并聚集。这是渤海湾盆地东部油气比西部丰富的主要原因。由于郯庐断裂的作用,沂沐裂谷区也是油气勘操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冀中坳陷是一陆相断陷盆地,储集类型繁多,通过地震地层学方法,识别出三大类十种储集体。第一类为高能储集体,包括深水扇、浅水扇、冲积扇、三角洲、浊积砂、塌积锥;第二类为地貌储集体,包括坡积物、凹地充填砂砾岩体;第三类为特殊岩性储集体,包括火成岩体、碳酸盐岩储集体。分别具有不同的地震相外形和反射结构,构成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火成岩分布于下第三系地层中,为基性的喷发岩或侵入岩,由南向北,时代变新,厚度及分布范围增大。北部的廊固凹陷规模最大,分布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厚度超过500m,以辉绿岩为主。由于岩浆的侵入和喷发的热力作用,提高了生油门限深度,有形成大量油气的条件。与火成岩有关的有四种储集层:玄武岩、辉绿岩、凝灰岩和斑点板岩,均以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为主。其中以斑点板岩储集性能最好。可形成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构造-岩性三种圈闭。已发现的油气藏以构造-岩性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